那些藏在《論語》背後的故事,原來這麼有趣

文/吳呱呱

嗨,你好啊,我是吳呱呱。

國學大師錢穆先生曾說過:”《論語》應該是一部國人人人必讀的書。“

而錢穆先生本人也是對《論語》愛不釋手,哪怕他九十多歲時,也不忘記讀《論語》。

他不僅自己讀,也奉勸周遭的所有人每天讀一次《論語》。

樊登讀書創始人樊登也一樣。

當年,他在中央電視臺工作時,因爲各種緣由而陷入困境,每天過得很抑鬱。

直到有一天,他重新拿起《論語》,進行研讀。

在孔子的一言一語中,他看到了人生的希望。

可見,《論語》地位有多高超,對人們的影響有多大。

但是,很多人卻苦於無法好好理解《論語》背後的故事,覺得它很難讀懂。

對此,我深表認同。

直到,最近發現一本很有趣的,讓讀者不僅能輕鬆讀懂《論語》的含義,還能讓讀者根據《論語》的釋義,走進論語背後的故事。

這本書的作者是日本作家下村湖人,是著名作家、教育家、哲學家。

看完這本書之後,纔算真正瞭解了孔夫子的學生。

01比起他人看法,自己內心更重要

在《論語》學而篇裏,孔夫子與子貢有過這樣一段有趣的對話。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道,富而好禮者也。”

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

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子貢是控制所有學生裏唯一一個經歷過貧窮,也經歷過富裕生活的人。

可是,在他貧窮的時候,他爲了做到“貧而無諂”,從來不會去巴結富貴的人。

當他終於不再過貧困的日子,生活變得越來越好時,看到同門生活困苦,剋制自己不要在他們面前顯露自己的財富,擔心自己因爲富裕而變得嬌氣。

甚至,認爲自己是“貧而無諂,富而無驕”的好典範,他想起孔夫子平日裏教導,“富而不驕”比“貧而無諂”更容易做到。

但內心深處卻開始萌發相反的感受,覺得“富而不驕”比“貧而無諂”更難做到。

於是,在孔夫子面前,他提出了自己的觀點,本以爲能得到孔夫子的認可,卻不想孔夫子竟然指出了他的問題。

太過在意他人的感受,也就是他太過在意貧富差距,所以纔會心生煩惱。

仔細一想,確實如此。

很多時候,無論是在愛情,還是在友情,亦或是在親情裏,我們的煩惱大多來自於過於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

反而,沒能過好自己的生活。

往後餘生,別太在意別人的看法,你只要在意自己內心的想法即可。

因爲太在意別人,也是一場災難。

02有些路,你只能自己走

論語伯牛有疾裏,有這樣一段對話。

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冉伯牛得了重病,皮膚變得皸裂,處處可見浮腫的毒疹,還發出腐臭的濃汁。

一開始,他生病時,很多友人前來看望他,希望他快點好起來。

可是,他久久沒有痊癒,前來看望他的人也變得越來越少。

即便如此,冉伯牛的心態卻變得越來越好。

從一開始看到窗外的美景,再想起自己只能躺在牀上看着自己的肉身,一天天被病魔腐蝕時,他的內心無比哀怨,甚至怨恨上天對自己的不公平。

可是,慢慢的,他不再抱怨上天對自己的不公,反而,坦然接受了命運的安排。

其實,這不就是我們的人生嗎?

在陷入困境,或是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時,總是希望身邊的人能給我們安慰,成爲我們前進的光,照亮我們生命裏的黑暗。

可是,慢慢的卻發現不是所有人都能陪我們度過漫長又孤獨、無助的歲月。

有些路,只能自己走。

就像村上春樹所說的:

“當暴風雨過去,你不會記得自己是如何度過的。你甚至不確定,暴風雨是否真正結束了。但你已不再是當初走進暴風雨裏的那個人了,這就是暴風雨的意義。”

餘生很長,與其在深陷困境,迷茫之時,寄希望在別人身上,不如靠自己扒開烏雲,等待太陽昇起。

03

合上手中這本《論語故事》後,我彷彿置身於春秋時期,孔夫子的課堂上,彷彿孔夫子以及他的學生都在我面前學習,思考,生活。

其實,書中的每個故事裏,都有無數個人生感悟,從做人、修身、感情,無一沒有不能找到答案的。

比如,孔夫子的學生冉求,對自己特別沒用信心,一旦有機會,或者生活需要改變之時,就會拒絕,覺得自己做不好。

這不就是現實生活中的大多數人嗎?

總是,對自己沒有信心,不敢輕易做出改變,結果讓自己的人生充滿遺憾。

我想,這就是作者爲何學習論語後,還要去探討其背後的故事的緣由。

如果你也喜歡國學文化,喜歡論語,那麼這本《論語故事》無疑是適合你閱讀的。

那些藏在《論語》背後的故事,原來這麼有趣。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刪。

原創首發,侵權必究。

我是吳呱呱,自由撰稿人,十點讀書籤約作者,多平臺原創作者,我在爲了遇到更好的自己而努力着。如果你喜歡我,可以關注我,和我一起爲遇到更好的自己而努力。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