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藝術之吹糖人

小時候,聽到吹糖人,以爲是真的用嘴巴“吹”。後來,才發現,吹不是嘴吹,是畫或做的意思。爲何用吹,大概是爲體現出其神祕感、情趣感、藝術感。

那時候,一個遠房親戚會吹糖人。感覺他太能幹了。每逢趕集時,他的攤前總是圍滿了人。

需要糖人的小朋友,只需要在轉盤上用手旋轉指針,指針旋轉到哪兒,指向雄雞或馬或龍或兔等動物,你就可以得到相應的“糖人”。

做糖人時,只見製作者用事先在鍋裏融化好的蔗糖,一邊攪拌一邊用勺子挖出適量的蔗糖,慢慢的均勻的將糖漿流淌在製作糖人的大理石圓盤上,勺子和大理石表面形成60度角。爲了使蔗糖流動得更好,勺子一般需要傾斜,根據需要的圖形慢慢通過勺子的運動軌跡徐徐畫出來。

糖人做好後,即把準備好的竹棒按在畫上成型,待稍稍凝固後,輕輕用鏟子把糖人剷起來就可以完美交到購買者手上了。

這些都是兒時的記憶。不一定準確,但糖人的甜味記憶猶新。長大後,很少看到製作糖人的民間藝人了。偶爾,在當下的古鎮或能遇到。

這麼好的類似的民間藝術,爲什麼會瀕臨“銷聲匿跡”呢。我認爲有如下原因。

首先,缺乏政府相關職能部門的“發力”支持挖掘;同時,缺乏統一規劃,缺乏強有力的“政策”支持。

其次,多方約束的“小打小鬧”的小經濟難成氣候;從而傳承人難以得到藝術認可與經濟上的“成就感”。使得傳承人越來越少。

再其次,現代多元化藝術的衝擊淡化了人們對傳統民間藝術的追捧。

其實,各地可以深挖傳統民間藝術的精髓,可以統一規劃、大膽傳承,讓從藝者能得到從政府到社會各層面的普遍認可。

最後,可以在各類職校或大專院校推出相應的專業,讓類似的、種類繁多的中華民間藝術涅槃重生、重放溢彩。從而讓“文化自信”真正的落地生根,讓偉大的中華民族文化得到恆久的多元化傳承與發展。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