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力攜《20世紀中國畫的流派與名家》,帶我們看月夜裏的滿天繁星

9月19日下午,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後流動站導師趙力,攜《20世紀中國畫的流派與名家》作客長沙美術館,與線上線下數十萬聽衆共同度過了一個文化藝術味的中秋假期。筆者不禁感嘆:上世紀中國畫的天空真是星光燦爛。

20世紀的中國幾經變革,中國畫也是名人輩出,可謂繁星滿天。中國畫起源已久,趙力通過北宋范寬的山水畫《溪山行旅圖》和黃居寀的花鳥畫《山鷓棘雀圖軸》,講述了自宋代起建構起來的中國畫範式和典型代表。他說,後來,隨着西畫東漸,西法深刻影響了明清繪畫,於是,中西結合創作的畫家及其代表作出現了。

隨着清末廣州開埠,作爲商品的外銷畫出現了,如“嶺南畫派”的居巢、居廉“二居”就是其代表,引進了西方的技法,創造了撞水、撞色的手法。後來,上海出現了以張熊、趙之謙、“海上三任”、吳昌碩等爲代表的“海上畫派”,中國畫有了中西結合的藝術表現形式。

趙力介紹,20世紀的中國畫,出現了傳統、泛傳統和非傳統三種流派:北方的金城、溥心畬和南方的黃賓虹、吳湖帆是傳統型的代表;齊白石、張大千、潘天壽屬於泛傳統型的代表;嶺南畫派的何香凝、方人定、徐悲鴻、蔣兆和及其弟子是非傳統型的代表。

上世紀30年代,豐子愷、林風眠、傅抱石等大膽探索,使中國畫出現了新的可能性和發展方向。其後,李可染、關山月、石魯、黃胄等藝術家,爲中國畫帶來了各種新變化。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的中國畫,屬於特殊時代性的創作。80年代以來,周思聰、賈又福、田黎明、谷文達、徐冰等藝術家繼續探索,中國畫出現了更多的可能性。

最後,趙力對藝術與傳統的關係進行了總結,他說,傳統之所以成爲傳統,是一代又一代藝術家持續不斷付出艱苦勞動的結果,這種勞動包括對傳統的認知、繼承和新的創造。在他看來,傳統是活的傳統,是不斷變化的傳統,需要廣大藝術家繼續共同爲傳統奉獻和努力。

講座結束後,趙力詳細回答了線上和現場觀衆提出的問題。本人提出關於古代文人畫在20世紀的傳承問題,趙力回答說,中國古代文人畫重在於藝術整體的把握,講究詩書畫印,“功夫在詩外”是文人畫非常重要的技能,文人畫強調似與不似,是通過藝術的形式去了解自然、社會、人性的本質問題,我們學習文人畫要從精神層面去把握,要發揚光大文人畫的精神傳統。

趙力通過解讀和點評20世紀大批中國畫家們的畫作,對中國畫的發展脈絡進行了全面梳理,帶領聽衆重溫了那一段波瀾壯闊、流派紛呈的繪畫藝術歷史,必將有助於廣大藝術創作者理解傳統、利用傳統、創造新的傳統。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