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之歌》 -含劇透的影評

最近在準備六級,閒暇時間看了一部英語電影,叫做《名字之歌》。電影簡介是人到中年的音樂家馬丁在一次比賽中發現了失蹤35年好友大衛的蹤跡,隨後不顧家人朋友勸阻,輾轉多國,最終找到了好友,及弄清楚了好友失蹤的原因。

電影有兩個故事線,主故事線是35年後,馬丁尋找的過程,次故事線是穿插其中的二人小時候的回憶。電影進行到一大半,馬丁才找到大衛。


關於二人小時候的回憶,故事背景是二戰期間,希特勒對猶太人的殘害。大概12歲的猶太人大衛是個天才小提琴手,他的賣珠寶飾品的父親把他送到倫敦請求大師教導,但前提是大衛需要留在倫敦。惜才又好心的馬丁父親提供了幫助,免費收留大衛並讓他和自己的兒子馬丁住在一起。兩個少年年紀相仿,很快就熟悉起來。但好景不長,前方戰事喫緊,住在波蘭的猶太人父親一家生死未卜,希特勒的炮彈已經波及倫敦,小大衛很是憂心。馬丁一家對待大衛很好,對他的珍視甚至超過親兒子馬丁。在炮彈來臨之前,衆人躲進防空洞時,天才小提琴手大衛遇到了同是來自華沙的小提琴手,二人在防空洞進行一場精彩的鬥琴,併成爲朋友。

大衛追尋家人蹤跡多年未果,一氣之下選擇放棄宗教信仰。在24歲那年,小有名氣的大衛在馬丁父親的主導下準備表演個人音樂會。當晚,聚集了BBC、各路媒體、音樂家的音樂會上,主角大衛遲遲不現身,馬丁和父親只能在擔憂和無奈中宣佈取消音樂會。自此,大衛杳無音信。馬丁父親以爲大衛爲了家人而尋死了,終日憂心忡忡,二個月後中風而死。……35年後,馬丁在做一個比賽的評委時,發現一小男孩拉小提琴的準備動作與大衛十分相像,經過一番追查,先後從小男孩、乞丐提琴手、大衛的波蘭前女友、小提琴商、大衛現妻子那找到了大衛。

原來大衛在演奏當天,經過彩排後,還有四小時開始演奏時,準備出去走走。誤打誤撞來到倖存猶太人聚集地,那裏是個把死去猶太人名字編爲一首歌方便銘記的組織。大衛本來對自己的家人的生還仍抱有希望,直到他在名字之歌中聽到了自己家人的名字,徹底泯滅了他的希冀。他認爲音樂會對他而言已經不重要了,他開始爲家人服喪,並加入猶太人的組織和重新加入宗教以回報主對他的迴應,他還要用小提琴編奏一個小提琴版的名字之歌。他認爲馬丁他們並不能理解他的悲痛,他想和這些有共同信仰,來自同一種族的猶太人們一起,放棄自我,爲宗教信仰而活。

馬丁找到大衛時,大衛已經成家,有了孩子,喫潔食,是個典型的猶太人。在馬丁的要求下,爲了還馬丁一家的債,他答應完成那一場晚了35年的音樂會,這次他沒有缺席,也沒有讓馬丁失望。只是結束後,大衛留下一封信說,他不想讓馬丁繼續來找自己,讓馬丁當自己死了。故事的最後,最讓我意想不到的是,馬丁的妻子海倫,也是和馬丁他們在青年就認識的女友,不過海倫一直表現得是喜歡馬丁的,她說在大衛失蹤之前,她和大衛在一起過。電影的最後,馬丁在深夜獨自起牀,念着禱告(猶太人死後,親人會爲他禱告)


關於人物:電影也不長,一小時四十分鐘,剛開始二位少年的故事中,天才小提琴手大衛的確很出彩,是個典型的男主角,美強慘類型選手。小提琴拉的很好,在馬丁典型英國紳士人格,稍顯死板的襯托下,大衛有趣又有才,還在劍橋數學系進修,社交也是活潑開朗。可到了音樂會轉折之後,這個人物怎麼就突然那麼惡劣了呢?

首先是,明知道海倫是馬丁女友,還去撩。party上當着馬丁的面邀請海倫跳舞,第一次海倫拒絕了,非常高情商的和馬丁去跳了。音樂會前也是他去找的海倫,不過這次海倫沒拒絕。的確是,有誰會放着有才、有名氣、又帥氣有趣又追求自己的帥哥不管,去喜歡平平無奇無趣的英國老牌鋼琴手呢?電影中也有細節,馬丁說自己找到大衛的線索時,海倫顯得很不自然,並且試圖阻止馬丁繼續尋找。可惜海倫坦白的太晚了,直到最後才說,不知道要是她一開始就說了,馬丁還會繼續尋找嗎?

第二,到波蘭找到大衛前女友安娜時,安娜說她還愛着大衛,但大衛只是待了幾個星期留張字條就走了。在這段感情中,我覺得大衛非常不尊重安娜,在大衛演奏他的名字之歌時,從不允許安娜聽,他認爲她是波蘭人,不配聽(大衛父親一家先是被波蘭方驅逐,隨後被殺害)從安娜的描述看,大衛當時只是沒錢了,才和安娜在一起。安娜自己雖然也很窮,但從沒想着要賣大衛的琴,還給他送到機場。然而大衛後來的猶太人妻子可不像安娜,三番五次想趁大衛不在賣掉他的琴。

第三,二戰期間,物資喫緊,馬丁父親會把僅有的培根布丁給大衛喫,還送他去上課,給他買貴重的小提琴,可見對他的寵愛,一度超過親兒子。大衛傷心時,一家人都讓馬丁去安慰大衛,所有人都把大衛當做親人,唯有大衛不記得這份恩情。他爲了那所謂的名字之歌,拋棄了所有,他以爲他拋棄的只有他自己而已,他說走就走,全然不顧愛他的人的感受。

馬丁父親爲他中風去世,安娜爲他每年去看望那個和他同鄉的小提琴手(因爲家人去世,瘋了)難道這就是天才光環?

有人說,這主要是二戰的影響,戰爭帶給人的悲痛。可電影中馬丁說了這樣一句話:你知道納粹集中營中的猶太人最怕什麼嗎?他們不怕死,但怕全家一起死,因爲沒人會爲他們禱告(猶太人死後的一種禱告)我想大衛的家人應該不會爲這個而擔憂。大衛的父親希望他能成爲出色的小提琴手,但大衛放棄了自我,我不太明白這所謂的追求信仰。電影的兩大主題就是戰爭與信仰,戰爭沒太體現出來,大衛的同鄉小提琴手是怎麼瘋的,沒交代,大家只能推測是因爲戰爭的影響。信仰,青年大衛每天祈禱能有自己家人的消息,但毫無效果,他就跑到教堂,撕碎衣帽,叫囂信仰像衣服,熱了就脫掉。但他誤打誤撞來到猶太人聚集地時,有了家人的消息,又瞬間覺得自己拋棄了信仰,但神卻沒有拋棄他,自己要贖罪要感謝。但贖罪感謝就不能先和馬丁一家說一聲嗎?好歹馬丁一家養他12年,對他盡心盡力,盛大的音樂會說鴿就鴿了?馬丁父親死前還在叫大衛的名字。

從乞丐提琴手的話知道,大衛後來也回到過倫敦,他就是不去找馬丁他們,無語,馬丁一家又沒有虧欠他。

總之,我對大衛這個人物很不理解,也很憤恨。


另一位男主馬丁,我只覺得他很慘,是個講義氣的好男人。前期他做綠葉襯托大衛,後期大衛襯托他。大衛就像我們普通人,有個喜歡音樂的父親,當自己什麼都平平,連打架也平平,第一天晚上就讓一個寄居在自己家還比自己小几個月的“外國人”推倒在地。父親會給大衛買小提琴,卻只摸摸自己的頭。大衛傷心,父親母親就讓自己也跟着去安慰。到最後,找到大衛,所有的憤恨也只是對着大衛打兩拳 。以爲自己幫他重獲名氣與關注,到頭來只得了一句當我死了就行,自己尋了35年,還尋了一頂綠帽子。

飾演馬丁的男演員就是演過《海上鋼琴師》的那個主角,我看過鋼琴師後迷的不行。這個電影是19年上映的,男神魅力不減,這可能也是我對馬丁打抱不平,對大衛的行爲很生氣的原因之一吧。


我看電影一般小bug都不介意,包容性也很強,這部電影關於大衛真沒懂,可能是文化或者宗教差異。另有其他影友說時間線混亂,我覺得還好。整體語速還行,適合聽力黨。


雖然這是部關於小提琴的電影,但特別驚豔的其實不多,時長也不長,鬥琴那段因爲都是少年,可能沒那麼激烈吧。其餘的就是電影最後,大衛個人獨奏的那首名字之歌很悲傷,很動人,值得去聽。我看評論好多人說類似《海上鋼琴師》,個人感覺還是鋼琴師驚豔,鬥琴那幾段太燃了,改天再二刷。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