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染-31】體系地鍛造自己

書,在近十年內是讀了不少的,特別是近三年來,更是加大了“劑量”,尤其經典作品。

但是,爲什麼感覺長進不大呢?原因需要究竟。深長地想來,大概緣故有二:一個是“體系化地鍛造自己”的問題,一個是“實踐場”的問題。

人生實踐,畢竟是受“場所”限制的,即便“千里馬”,在馬棚中也是施展不開腿腳的。所以,“在什麼地方幹”是個問題。吳軍博士講,青年人要發展,選擇在什麼樣的城市至關重要。這話一語中的了,也就無須我再贅言了。

“體系化地鍛造自己”,這倒是可以多說幾句的。

朱光潛先生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該是青年人“體系化地鍛造自己”的“好起步”。

之所以這樣講,首先是我個人的原因。我在青年時代(1980年代)是沒有“條件”讀到這本書的,讀到時已是“人到中年了”,故而有一個慨嘆:我在青年時若讀到此書,人生樣式將大改觀!

今天的青年呢?據我瞭解,沒讀過的十之八九。據網上信息,該書是教育行政機關推薦的“八年級必讀”,亦即初中二年級學生必讀,但準備“中考”,這書就“靠邊站了”。高中要準備“高考”,又一次讓該書“靠邊站了”。所以,大學必讀之,就不能再後延了!

那麼,這“十二封信”是怎樣的體系?我的研判是:青年人生必須的思想體系。有了這個“必須”,青年人生髮展才會走向必然的成功

朱光潛先生的《談修養》,不僅關乎個人的青春歲月,更是關係人的一生的。人,若非終生修養,怕是談不上什麼人生境界的。

我以爲,以這個《談修養》作爲“體系化地鍛造自己”的底蘊,個人修養纔會步步高

什麼樣的修養最爲關鍵呢?我觀之,其中的一篇《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徑走》,該是要害。“最大抵抗力的路徑”不是最爲鍛造個人的頑強意志與毅力?有了這樣修養的意志與毅力,人生還有“走不通”的道路嗎?

文學,不是消遣,不是娛樂,而是“人性之眼”。於紛繁複雜人生中,不能看透“人性”,何以處人處世?

不論青年,還是老年,居處都是特定地域的,亦即“侷限性”的,而文學卻讓人廣開視野——有歷史,有現實,也有未來。青年,憑藉文學這個“間接之眼”,最可構造自己的“直接觀察力”。可以說,青年有了敏銳的文學之眼,即可少迷茫而透闢人生了。例如,高尓基的《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就很能讓人直面社會,奮鬥人生。路遙的《平凡的世界》亦是如此。

青年更要切記:沒有厚重的文學修養,就是沒有文化的人。

美,該是社會與人生的最高追求了。基於此,朱光潛先生的《談美》就是必須與必然的“鍛造自己之體系”

富裕之後怎麼辦?答案只有一個:追求和實現更爲高尚的人生之美。但若不懂得什麼是真正的美,何以發現和創造美,這“追求與實現”又從何談起呢?

必須明白:自發的“感覺美”與自覺的“理性美”,不僅是個“量”的問題,更有“質”的巨大差異。明白了這個問題,這《談美》讀出來的“味道”就大不相同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