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背後見人心


今天終於抽空聽完了王崧舟老師百家講壇《愛上語文》的最後一集。

我發自內心的感覺受益匪淺,因爲我本來就比較喜歡語文,尤其是文學方面的東西。經王老師深入淺出的分析和講解,更加加深了我對語文的喜愛。

王老師講,我們學語文就是學做人。我們要用文、史、哲“三隻眼睛”去分析語言文字,要看到體會到文字背後的心靈。

比如王冕的

我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詩中寫了三種“梅花”:第一種是“吾家洗硯池頭樹”,寫自家洗硯池邊的梅花。這一句用典“洗硯池”,是一種象徵手法,寫出了作者也要象王羲之那樣勤奮刻苦,持之以恆的學習精神。

第二種是畫中之梅——“朵朵花開淡墨痕”。描述出作者淡泊明志,不着痕跡的高貴品質。

第三種是心中之梅: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是一種滲入骨子裏的高潔之清氣,詩文的背後淋漓盡致地展現了作者高貴純粹的人格和心靈。

再比如鄭板橋的《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詩中寫了三層境界。第一層:見竹是竹。竹子屬羣居而中空,虛中見節,可折不可曲,凌寒暑而不渝色。詩中句句都是在寫竹子。

第二層:移情於竹。比如“咬定”、“立根”,”堅勁"“任爾”都是寫人的思想、人的品格,即作者把自己的情感寓於竹中。

第三層:人與竹化。整首詩中句句寫竹,亦句句寫人,分不清哪句是寫竹子,哪句是寫人的。即人就是竹,竹就是人。

我們知道,鄭板橋確有竹子的氣節。他曾經在山東維坊任知縣時,有一年鬧滅荒,鄭板橋開倉放糧,振濟百姓。卻遭到朝庭的革職,臨走時,他寫了一首詩:“寫取一枝清瘦竹,秋風江上作漁竿。”

鄭板橋被革職後乘船回鄉,途中遇到一非常氣派的官船。船上樹一旗幟,上書“奉旨上任”。鄭板橋看到後心中不滿,亦在自己的船上掛了一布簾:“奉旨革職”。

官船之主原來是奸臣之子姚有財,看到後非常不解,一打聽,原來是鄭板橋。便向鄭板橋索求字畫。鄭板橋本不想給,但轉念一想:何不巧罵之?!便寫下一首藏頭詩:

有錢難買竹一根,財多不得綠花盆,缺枝少葉沒一筍,德少休要充斯文。

四句首字連起來是“有財缺德”。姚有財一看便當場氣暈過去了。

這個故事再一次證明了鄭板橋做人的原則和不屈權貴的氣節。

所以,我們學習語文,一定要把學做人放在第一位。透過文字去體會其背後的人心。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