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歲時記 • 四



十九、布穀聲聲  犁把上岸

[原文]

四月也,有鳥名布穀,其名自呼。農人侯此鳥,則犁杷上岸。


按:

爾雅》雲:“[屍鳥]鳩,[吉鳥]鞠。”  郭璞雲:“今布穀也,江東呼布穀。”

《正論》雲:“夏扈多耕鋤。即竊脂玄鳥鳴。”  獲谷則其夏扈也。


[譯文]

到了四月,有一種鳥名叫獲谷,獲谷這個名字,是因它自己叫出的聲音而有的。農民等到這種鳥叫,就把犁杷移置到田岸上(準備插秧了)。


按語:

《爾雅》說:“[屍鳥]鳩,就是[吉鳥]鞠”。

郭璞註解說:“就是現在的布穀鳥,江東一帶叫獲谷。”

崔的《正論》講:“夏扈催促春耕,就是竊脂和燕子鳴叫。”獲谷就是那個夏扈了。


二十、俗稱惡月 禁忌上屋

[原文]

五月俗稱惡月,多禁。忌曝牀薦席,及忌蓋屋。


按:

《異苑》雲:“新野庚嘗以五月曝席,忽見一小兒死在席上,俄失之,其後子遂亡。” 或始於此。

或向董勳曰:“俗五月不上屋。雲五月臉或上屋見影,魂便去。” 

勳答曰:“蓋秦始皇自爲之。禁夏不得行,漢魏未改。”


按:

《月令》:“仲夏可以居高明,可以遠眺望,可以升山陵,可以處臺榭。”

鄭玄以爲順陽在上也。今雲不得上屋,正與禮反。敬叔雲見小兒死而禁曝席,何以異此乎?

俗人月諱,何代無之? 但當矯之歸於正耳。


[譯文]

五月,習俗認爲是不吉祥的月份,有很多禁忌,忌諱曬墊在牀上的草蓆子,也忌諱用草蓋屋。


按語:《異苑》說:“新野人庚實曾經在五月曬席子,忽然看見一個小孩死在席子上,一會兒又不見了,這以後庚實的小孩就死了。”

禁忌曬席可能從這事開始。

有人問董勳說:“ 習俗五月不上屋,說是五月如果有人上屋,看見自己的影子,魂魄就會離開身體。”

董勳回答說:“大概是秦始皇自個兒立下的風俗,禁止羣衆夏天不上屋,漢魏都沒改變。”


按語:

禮記·月令》說:“陰曆五月,可以居住在高而明亮的地方,可以在高處眺望遠方,可以爬山,可以置身亭臺樓閣。”

鄭玄認爲這是順應陽氣在上的季候。現在說不能上屋,正好與陽氣在上的季候相反。

劉敬叔說的看見小兒死在席上就禁止曬席子,這同禁止五月上屋有什麼不同呢?

普通老百姓忌諱惡月,哪個朝代沒有?

但應當把錯誤的忌諱改正過來。”


二十一、採艾懸門 鬥草遊戲

[原文]

五月五日,四民並蹋百草,又有鬥百草之戲。採艾以爲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


按:

宗測字文度,嘗以五月五日,雞未鳴時採艾,見似人處,攬而取之,用灸有驗。

《師曠佔》曰:“ 歲多病則艾先生。”


[譯文]

五月初五,農工士商,各行各業的人都到野外踏青。

還有 “鬥百草” 的遊戲。

採摘艾草束紮成人形,懸掛在大門或房門上,祭禱消災。


按語:

“守測字文度,曾經在五月初五日雞鳴以前去採摘艾草,看見有象人形的,就採摘下來,用艾炙治病有效。

《師曠佔》中講過:“ 多病的年歲,艾草便提前生長出來。”


二十二、舟楫競渡 爭採雜藥

[原文]

是日,競渡,採雜藥。


按:

“五月五日競渡,俗爲屈原投汨羅日,傷其死,故並命舟楫戈以拯之。

舸舟取其輕利,謂之飛鳧,一自以爲水軍,一自以爲水馬。

州將及士人。悉臨水而觀之。

邯鄲淳《曹娥碑》雲:“五月五日,時迎伍君逆濤而上,爲水所淹。”

斯又東吳之俗,事在子胥,不關屈平也。

《越地傳》雲起于越王勾踐,不可詳矣。

是日競採雜藥。

《夏小正》:“此月蓄藥,以蠲除毒氣。”


[譯文]

五月初五這天,舉行划船比賽,採摘各種各樣的藥草。


按語:

五月初五賽船,這個風俗是因爲屈原在這一天投汨羅江自殺,老百姓哀憐他的去世,所以都用船隻去搭救他。

比賽的船,取它行駛輕快,稱爲“飛鳧”。

比賽雙方,一個自認爲是水上兵車,一個自認爲是水上駿馬。

州郡長官和有身分的人,都到水邊觀看比賽。

邯鄲淳的《曹娥碑》記載:“五月五日,(正是曹娥的父親) 迎接波神伍子胥沿江而上,被水淹死的日子。”

這是東吳的風俗,說的伍子胥,與屈原沒有關係。

《越地傳》說:“ 這個風俗起源於越王勾踐,沒有記載,那就更搞不清楚了”。

這一天爭相採摘各種藥草。

《夏小正》說:“五月聚積草藥,用來除去毒氣。”


二十三、系絲闢瘟 取鴝令語

[原文]

以五彩絲係臂,名曰闢兵,令人不病瘟。又有條達等組織雜物以相贈遺。取鴝鵒教之語。


按:

“仲夏繭始出,婦人染練,鹹有作務。”

“日月星辰鳥獸之狀。文繡金縷,貢獻所尊。”

一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一名闢兵繒,一名五色絲,一名朱索,名擬甚多。

青赤白黑以爲四方,黃爲中央,襞方綴於胸前,以示婦人蠶功也。

此月鴝鵒子毛羽新成,俗好登巢取養之,以教其語也。


[譯文]

五月初五用五色絲織品系在臂上,叫做“闢兵”,可使人不染瘟疫。

也有的用條紋清晰的絲織物繡織成多種物品,互相贈送。捉八哥鳥,教它學人講話。


按語:

陰曆五月蠶繭開始出來了,婦女們練絲染色,人人忙個不停。

婦女們在絲織品上,織日月星辰、鳥獸各種物狀。精心繡繪,進奉給尊長。

這種絲綢裝飾品,一種名叫長命縷,一種叫續命繒,一種叫闢兵繒,一種叫五色絲,一種叫朱索。

摹擬物狀的名稱很多。

用青、紅、白、黑象徵東西南北四方,黃色象徵中央,把它摺疊成方勝,飾在胸前,可顯示婦女絲織的成就。

本月小八歌羽毛剛豐滿,習俗上,人們喜歡爬到巢穴裏把它捉來餵養,教它學人講話。


二十四、新竹箬葉 節日裹糉

[原文]

夏至節食糉。

周處謂爲角黍,人並以新竹爲筒糉。練葉插五[糹採]係臂,謂爲長命縷。


[譯文]

夏至節這一天喫糉子。

周處在《風土記》裏稱糉子爲黍。人們將剛生成的竹子做成筒糉。

還有的,在苦木樹葉子上纏些五色絲線,系在臂上,叫做長命縷。


二十五、取菊爲灰 以止麥蠹

[原文]

是日,取菊爲灰,以止小麥蠹。


按:

幹寶《變化論》雲:“朽稻爲蟋蟀,朽麥爲蛺蝶。”  此其驗乎?


[譯文]

夏至節這一天,取菊花研成粉末,用來防治小麥蟲害。


按語:

幹寶《變化論》上講:“腐爛的稻子變成蟋蟀,腐爛的麥子變成蝴蝶。”

這種說法是否是小麥生蠹的證據呢?


二十六、伏日湯餅 名曰辟惡

[原文]

六月伏日,並作湯餅,名爲辟惡。


按《魏氏春秋》:“何晏以伏日食湯餅,取巾拭汗,面色皎然,乃知非傅粉。”

則伏日湯餅,自魏已來有之。


[譯文]

六月伏天,家家都煮麪餛虼,說是可以避除邪惡。


按語:

《魏氏春秋》說:“何晏在六月伏天吃麪餛,拿一條面巾揩過汗以後,臉色潔白。這之後,才曉得何晏並沒有在臉上搽粉。”

伏天吃麪餛,從三國魏以來就有了。


二十七、牽牛織女 聚會賦情

[原文]

七月七日,爲牽牛織女聚會之夜。


按:

戴德《夏小正》雲,是月織女東向,蓋言星也。

《春秋運鬥樞》雲:“牽牛,神名略。”

石氏《星經》:“牽牛,名天關。”

《佐助期》雲:“織女,神名收陰。”

《史記·天官書》雲,是天帝外孫。

傅玄《擬天問》雲:“七月七日牽牛織女會天河。”

此則其事也。河鼓、黃姑,牽牛也,皆語之轉。


[譯文]

月初七日夜晚,是牽牛織女團聚相會的時候。


按語:

戴德的《大載禮記·夏小正》說:這個月織女朝向東方,是指(織女)星說的。

《春秋運鬥樞》說:’牽牛星,神名叫略。”

石氏《星經》說:“牽牛,星名天關。”

《春秋左助期》說:“織女星,神名叫收陰。”

《史記·天官書》說,織女是天帝的外孫。

西晉文學家傅玄《擬天問》篇說:“七月初七日夜晚,牛郎織女在天河相會。”

這就是牛郎織女七夕相會的故事。河鼓、黃姑都指牽牛星,那是語音轉化的原故。


二十八、結[糹採]穿針 乞求巧幸

[原文]

是夕,人家婦女結[糹採][糹婁],穿七孔[金鹹]。或以金銀[釒俞]石爲[金鹹],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爲符應。

按《世王傳》曰:“竇後少小頭禿,不爲家人所齒。七月七日夜,人皆看織女,獨不許後出。有光照室,爲後之瑞。”


[譯文]

七月初七這一天夜晚,家家戶戶的婦女結紮綵線,空很細的針,有的人用金、銀、黃銅做成針,把瓜、果等擺列在庭院中,向織女星神乞求智巧。

如果有蜘蛛在瓜果上織網,就認爲織女星神降臨。


按語:

《世王傳》說:“ 漢文帝時,竇太后小時頭髮稀少,家裏人都不大理她,七月初七日夜晚,人人都到外面觀看織女星,惟獨不許她出去看。這時卻有光亮照明瞭她的臥室,這是她將來做皇后的吉兆。”


二十九、僧尼道俗 盂蘭盆會

[原文]

七月十五日,僧尼道俗悉營盆供諸佛。


按:

《盂蘭盆經》雲:“ 有七葉功德,並幡花歌鼓果食送之。” 蓋由此也。

《經》曰:目連見其亡母在餓鬼中,即以鉢盛飯往餉其母,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目連大叫,馳還白佛。佛言:“ 汝母罪重,非汝一人奈何。當須十方衆僧威神之力。至七月十五日,當爲七代父母厄難中者,具百味五果,以著盆中,供養十方大德。佛衆僧皆爲施主,祝願七代父母,行禪定意,然後受食。” 是時,目連母得脫一切餓鬼之苦。目連白佛:“未來世,佛弟子行孝順者,亦應奉盂蘭盆供養。” 佛言:“大善!” 故後人因此廣爲華飾,乃至刻木割竹,飴蠟剪[糹採],模花葉之形,極工妙之巧。


[譯文]

七月十五日,和尚、尼姑、出家的、在家的佛教信徒,都設置盂蘭盆會供養衆佛。


按語:

《盂蘭盆經》說:“有爲解脫七代父母而供奉十方衆僧的功德,用金銀彩花、果食味品,敲鼓奏樂誦經,奉獻給佛

主。”  七月十五作盂蘭盆會,大概就是從這裏來的。

《盂蘭盆經》說:“目連看到他已亡故的母親處在餓鬼羣中,立即盛了一鉢飯給他母親喫,飯沒有喫進口,就變成了火炭,目連的母親未能得食。目連大聲喊叫,跑回來稟告佛主。佛主說:“ 你母親罪重,不是你一個人對付得了的,,需要十方衆僧神威的力量。到七月十五那天,你應當爲正在地獄受苦的七代父母,備辦各種美味、五果,放在盆盂中,供奉十方高僧大德。佛主會告誡衆僧,都祝願施主的七代父母進入‘禪定’,然後去接受食物。” (目連照佛主講的作了)。這時目連母親就解脫了俄鬼的一切痛苦。目連稟告佛爺說:“以後佛弟子孝順父母的,也應當設置盂蘭盆會,供養十方高僧大德 ”  佛主說:“ 說得好 !”  後人根據這個經義,對盂蘭盆會美化裝飾,甚至雕木刻竹、做糖果、膠蠟燭、剪綵綢、模仿花和葉子的形狀,窮盡美妙的技巧。


三十、朱水點額 餉遺眼囊

[原文]

八月十四日,民以朱水點兒頭額,名爲天灸,以厭疾。又以錦[糹採]爲眼明囊,遞相餉遺。


按:

《述徵記》雲:“八月一日作五明囊,盛百草頭露洗眼,令眼明也。”

《續齊諧記》雲:“弘農鄧紹嘗以八月旦入華山採藥,見一童子執五[糹採]囊,承柏葉上露,皆如珠滿囊。
紹問:‘用此何爲?’  答曰:‘赤松先生取以明目。’  言終便失所在。”

今世人八月旦作眼明袋,此遺象也。或以金薄爲之,遞相餉焉。


[譯文]

八月十四日,人們都把硃砂水點在小孩的頭額上,稱爲“天灸”,用來去除疾疫。又用色彩鮮豔的絲綢做成眼明袋,輾轉相送。


按語:

《述徵記》說:“八月一日做成五明囊,即眼明囊,採盛百草上的頭茬露水洗眼睛,能使眼睛明亮。”

《續齊諧記》上說:“泓農縣鄧紹曾在八月的一個早晨到華山採草藥,看見一個小童手裏拿着五色彩袋,接取柏樹葉上的露水,顆顆珍珠般的露水裝滿了袋子。鄧紹問:‘這有什麼用?’  童子回答說:‘赤松先生要用它洗眼晴,使眼睛明亮。’ 話剛講完,小童就從講話的地方消失了。”  現在老百姓在八月早晨做眼明囊裝露水,就是這個故事留下的遺蹟。也有人用金箔做成眼明囊,輾轉相送的。


三十一、野遊登高 佩茱飲菊

[原文]

九月九日,四民並籍野飲宴。

按:

杜公瞻雲:九月九日宴會,未知起於何代。然自漢至宋未改。

今北人亦重此節。佩茱萸,食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近代皆安設於臺榭。

又《續齊諧記》雲:“ 汝南桓景隨費長房遊學。長房謂之曰:‘九月九日,汝南當有大災[戶乙],急令家人縫囊盛茱萸係臂上,登山飲菊花酒,此禍可消。’ 景如言,舉家登山,夕還,見雞犬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曰:‘此可代也。’” 今世人九日登高飲酒,婦人帶茱萸囊,蓋始於此。


[譯文]

九月初九,土農工商,各行各業的人都到郊外登高,設宴飲酒。


按語:

杜公瞻說:九月初九設宴集會,不知是從哪個朝代開始的,然而從漢到南朝宋相沿沒有變更。現在北方人也重視這個節日。佩帶茱萸,喫糕餅,喝菊花酒,據說這樣可以使人長壽。近代宴會都設在高臺上的亭子裏。

另《續齊諧記》說:“ 汝南郡桓景跟隨費長房遊學仙術。費長房對桓景說:‘九月初九這一天,汝南地方一定會有大災難,快點叫你家裏人縫一個袋子,裝上茱萸,系在臂上,到山上去喝菊花酒,這樁災禍就可免除’。桓景就照費長房說的做了,全家人都上了山。傍晚回來。看到家裏的雞、狗和牛羊突然死了。費長房聽到這消息說:‘好了! 這可以代替你受災了。’” 現在人們九月初九日登山飲酒,婦女佩帶茱萸袋,大概就是從這時開始的。


三十二、荊有黍[月霍] 北有麻羹

[原文]

十月朔日,黍[日霍],俗謂之秦歲首。

示詳黍[日霍]之義。今北人此日設麻羹豆飯,當爲其始熟嘗新耳。

《禰衡別偉》雲:“十月朝,黃祖在艨艟上會設黍[日霍]。” 是也。


[譯文]

十月初一,喫黍子羹。向來說這一天是秦歷一年開始的日子。沒有弄清楚“黍”到底是什麼東西。現在北方人在這一天備辦芝麻粥和豆飯,定是芝麻和赤豆剛剛成熟,嚐嚐新罷了。

《禰衡別傳》說:“十月一天早晨,黃祖在戰船上宴會,喫黍[日霍]。”  就是了。


三十三、[滷鹹]菹菁葵 醒酒所宜

[原文]

仲冬之月,採擷霜燕、菁、葵等雜菜乾之,併爲[滷鹹]菹。

有得其和者,並作金[釒義]色。今南人作鹹菹,以糯米熬[扌壽]爲末,並研胡麻汁和釀之,石窄令熱。菹既甜脆,汁亦酸美,其莖爲金[釒義]股,醒酒所宜也。


[譯文]

陰曆十一月,採摘霜燕、蕪菁、冬葵等多種蔬菜,把它曬乾弄乾,做成鹹菜酸菜。

如有適當的方法,製出的鹹菜酸菜全象金釵顏色一樣。現在南方人做鹹菜、酢菜,把糯米熬過,搗碎成粉末,並研些芝麻汁和在一起,然後用石頭加壓使它成熟。這樣做出來的酢菜既甜脆,汁水又酸美,莖梗象金釵的股瓣,是解酒最合適的食物。


三十四、擊鼓戴胡 儺舞逐疫

[原文]

十二月八日爲臘日。諺語:“臘鼓鳴,春草生。”村人並擊細腰鼓,戴胡頭,及作金剛力士以逐疫。


按:

“《禮記》雲:“儺人所以逐厲鬼也。”

呂氏春秋·季冬紀》注云:“今人臘前一日,擊鼓驅疫謂之逐除。”

《晉陽秋》:“王平子在荊州,以軍圍逐除,以鬥故也。”

《玄中記》:“顓頊氏三子俱亡,處人宮室,善驚小兒。漢世以五營千騎自端門傳炬送疫,棄洛水中。” 故《東京賦》雲:“卒歲大儺,[區支]除羣厲。方相秉鉞,巫覡操[艹列]。[亻辰]子萬童,丹首玄製。桃弧棘矢,所發無臬。”

《宣城記》雲:“洪矩,吳時作廬陵郡,載土船頭。逐除人就矩乞,矩指船頭雲:無所載,土耳。”

小說》:“孫興公常着戲頭,與逐除人共至宣武家,宣武覺其應對不凡,推問乃驗也。”金剛力士,世謂佛家之神。


按:

《河圖玉版》雲:“天立四極,有金剛力士,兵長三十丈。” 此則其義。


[譯文]

十二月初八是臘日,俗話說:“臘鼓敲響,春草生長。”  村裏人都敲着細腰鼓,頭戴假面具,扮成金剛力士,逐除疾疫。


按語:

《禮記》說:“儺人是專門趕惡鬼的。”

《呂氏春秋·季冬紀》的註文說:“現在人們在十二月初八前一天擊鼓驅逐瘟疫,叫做逐除。”

《晉陽秋》說:“王平子在鎮守荊州的時候,用軍隊包圍逐除瘟疫,是軍事鬥爭需要的緣故。”

《玄中記》說:“顓頊氏三個兒子都死了。他們住在人家屋子裏,專門驚人家小孩。在漢代,調用五營千騎,從宮殿的正門傳遞火炬驅趕瘟疫到洛水邊,把火炬丟入洛水中”。所以(張衡的)《東京賦》說:“每到年末要舉行盛大儺儀,驅趕各種惡鬼。方相神拿着兵器,巫覡拿着苕帚,上萬個小孩頭戴紅巾身穿黑衣,手執桃弓和棘箭,向各處無目的地發射。”

《宣城記》說:“三國吳時洪矩去作廬陵郡守,船頭裝了“土牛。逐除人向洪矩乞求(東西),洪矩指着船頭說:‘沒有裝什麼東西,只有土而已’”。

《小說》講:孫興公(即晉朝文學家孫綽),曾戴着假面具,跟逐除人一起到恆宣武家裏去,桓宣武發覺他言辭對答很不尋常,經仔細詢問纔得到證實。”

金剛力士習俗上認爲是佛家天神。據《河圖玉版》說:“天帝創立宇宙時有金剛力士,手持兵器長達三十丈。”這是就是金剛力士的說明。


三十五、祭祀竈神 宰殺黃羊

[原文]

其日,並以豚酒祭竈神。


按:

《禮器》:“竈者,老婦之祭,尊於瓶,盛於盆。” 言以瓶爲缶尊,盆盛饌也。

許慎《五經異義》雲:“ 顓頊有子曰黎,爲祝融火正。祝融爲竈神,姓蘇名吉利,婦姓王名摶頰。”

漢陰子方,臘日見竈神,以黃犬祭之,謂之黃羊。陰氏世蒙其福,俗人競尚,以此故也。


[譯文]

十二月初八日,還用小豬、酒等祭祀竈神。


按語:

《禮記·禮器》說:“(祭)竈(神),是老婦們掌管的祭祀。把酒裝在瓶子裏,把菜盛在盆裏。” 即用瓶作酒杯,用盆裝食物。

許慎《五經異義》中說:“顓瑞氏有個兒子名叫黎,就是光融天下的火官,祝融是竈神,姓蘇名吉利,妻子姓王名摶頰。”

漢朝陰子方,在十二月初八見到竈神,殺了一條黃狗祭祀它,把狗叫作黃羊。陰子房因此世世代代受到竈神的賜福,後來人們爭相仿效,就是因爲這個緣故。


三十六、老叟婦嫗  遊戲藏[釒句]

[原文]

歲前,又爲藏[弓區]之戲。


按:

周處《風土記》曰:“醇以告蠟,竭恭敬於明祀。乃有藏[弓區]。臘日之後,叟嫗各隨其儕爲藏[弓區],分二曹以校勝負。”

分辛氏《三秦記》以爲[釒句]弋夫人所起。周處、成公綏並作[弓區]字。《藝經》、庾闡則作[釒句]字,其事同也。俗雲:此戲令人生離,有禁忌之家則廢而不修。


[譯文]

過年以前,還做藏[弓區]的遊戲。


按語:

周處《風土記》說:“用淳厚的美酒奉告百神,畢恭畢敬地祭祀神明,之後纔有藏[弓區]的遊戲。十二月初八臘祭以後,老爺子和老太太各自結合成伴,分成兩組來比較勝負。”

辛氏《三秦記》認爲,藏[弓區]遊戲出自漢朝的[釒名]弋夫人。

在周處和成公綏兩人的著作中都是用的“[弓區]”字。

但是《藝經》和庚闡的《藏“鉑”字》,講的事是相同的。

習俗認爲,這種遊戲使人思想緊張,神形分離。所以家有忌諱的人,就捨棄而不去參加。


三十七、守歲酣飲  辭舊迎新

[原文]

歲暮,家傢俱餚蔌詣宿歲之位,以迎新年。相聚酣飲。留宿歲飯,至新年十二日,則棄之街衢,以爲去故納新也。


[譯文]

除夕之夜,家家戶戶備辦美味佳餚,到守歲的地方迎接新年到來。一家人在一起開懷暢飲。留下些守歲飯,到新年的元月十二日,把它撒到大路邊或街道旁;有吐故納新的意思。


(全文結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