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歲時記 • 三

三、帖雞戶上 桃符鎮鬼

[原文]

帖畫雞戶上,懸葦索於其上,插桃符其傍,百鬼畏之。

按:魏議郎董勳雲:今正、臘旦,門前作煙火、桃人,絞索松柏,殺雞著門戶逐疫,禮也。

《括地圖》曰:“桃都山有大桃樹,盤屈三千里,上有金雞,日照則鳴。下有二神,一名鬱,一名壘,並執葦索以伺不祥之鬼,得則殺之。”

應劭《風俗通》曰:“黃帝書稱上古之時,兄弟二人曰荼與鬱,住度朔山上桃樹下,簡百鬼,鬼妄[扌骨]人,援以葦索,執以食虎。” 

於是縣官以臘除夕飾桃人,垂葦索,虎畫於門,效前事也。

[譯文]

正月初一,在紙帖上畫只雞,帖在門上,把葦索懸掛在畫雞上面,桃符樹立在紙帖兩旁,各種鬼都會害怕。

按語:

魏朝議郎董勳說:在正月初一和臘月的早晨,門前燒香紙,樹桃人,把松柏樹枝扭成繩索掛在上面,殺只雞把雞血灑在門戶上,驅逐瘟疫,這是一種札 zha 俗。

《括地圖》上說:“桃都山上有顆大桃樹,盤旋彎曲三千里,樹上有隻金雞,太陽照在樹上,金雞就啼叫。桃樹下有兩個神人,一個叫鬱,一個叫壘。他倆手裏都拿着葦索,在伺察爲害作惡的鬼魅,抓到了這種鬼就將它殺死。”

應劭的《風俗通》說:“據黃帝時的文字記載,上古時有兄弟二人,一個叫荼,一個叫鬱,住在度朔山的大桃樹下面,專門察管各種鬼魅,如有鬼魅膽大妄爲,傷害人類,就用葦索捆住,抓去喂老虎。”

因此,皇帝在臘月除夕削飾桃人,懸掛葦索,畫只老虎帖在門上,仿效以前的習俗。

札 zha 俗:去除疫病的習俗。


四、杖打糞掃 呼令如願

[原文]

以錢貫系杖腳,回以投糞掃上,雲令如願。

按《錄異記》雲:有商人區明者,過彭澤湖,有車馬出,自稱青洪君,要明過,厚禮之,問何所須?有人教明:“但乞如願!”

及問,以此言答。青洪君甚惜如願,不得已,許之。乃其婢也。既而送出。自爾,商人或有所求,如願併爲,即得。後至正旦,如願起晚,乃打如願,如願走,入糞中,商人以杖打糞掃,喚如願,竟不還也。此如願故事。

今北人正月十五日夜立於糞掃邊,令人執杖打糞堆,云云,以答假痛。意者亦爲如願故事耳。

[譯文]

正月初一,有個風俗:把串起來的錢,綁在竹竿的末端,拿在手裏圍繞糞土轉幾圈,然後投打在糞土堆上。說令人如願以償。

按語:

《錄異記》說:有個叫區明的商人,經過彭澤湖時,有輛馬車從湖裏出來,乘車者稱是青洪君,邀請區明過訪,用隆重的禮節接待區明,問區明需要什麼東西。

有人告訴過區明:“只求如願!”

等青洪君問他時,他就用這句話回答了。

青洪君非常喜歡如願,沒辦法,只好同意了。

原來,如願是青洪君的女傭。

後來青洪君送區明他們走了。

從這以後,區明如有什麼要求,如願去做,很快就可得到滿足。

後來,到了正月初一早晨,如願起遲了一點,區明就把她打了一頓。

如願逃到穢土堆裏。

這時,區明用錢杖敲打穢土堆,口裏呼喚着如願,如願終於不回來了。

這就是如願的故事。

現在,北方人在十月十五日夜晚,站在穢土邊,叫人拿起竹杖敲打灰堆。

如願故事中,區明這種作法,顯示出的是不真實的愛憐。



 五、金薄爲人 華勝相遺

[原文]

正月七日爲人日。以七種菜爲羹;剪[糹採]爲人,或鏤金薄爲人,以貼屏風,亦戴之頭鬢;又造華勝以相遺;登高賦詩。

按:董勳《問禮俗》曰:“正月一日爲雞,二日爲狗,三日爲豬,四日爲羊,五日爲牛,六日爲馬,七日爲人。正旦畫雞於門,七日貼人於帳。”今一日不殺雞,二日不殺狗,三日不殺豬,四日不殺羊,五日不殺牛,六日不殺馬,七日不行刑,亦此義也。

古乃磔雞,今則不殺。荊人於此日向辰門前呼牛馬雞畜,令來,乃置粟豆於灰,散之宅內,雲以招牛馬,未知所出。

剪[糹採]人者,人入新年,形容改從新也。

華勝起於晉代,見賈充《李夫人典戒》雲:“像瑞圖金勝之形,又取像西王母戴勝也。”舊以正旦至七日諱食雞,故歲首唯食新菜,又餘日不刻牛馬羊狗豬之像,而二日福施人雞,此則未喻。

郭緣生《述徵記》雲:壽張縣安仁山,魏東平王鑿山頂,爲會人日望處。刻銘於壁,文安猶在。《老子》雲:“衆人熙熙,如登春臺。”《楚辭》雲:“日極千里傷春心。”則春日登臨,自古爲適;但不知七日竟起何代。晉代桓溫參軍張望,亦有七日登高詩。近代以來,南北同耳。

北人此日食煎餅,於庭中作之,支薰火,未知所出。

[譯文]

正月初七是人日。用七樣菜做成菜羹;剪五色綢爲人形,有的雕刻金屬薄片成人形,帖在屏風上,也有戴在鬢角處的;婦女製成花形首飾互相贈送;登上高處,吟賦詩歌。

按語:

董勳的《答問禮俗說》說:“正月初一是雞日,初二是狗日,初三是豬日,初四是羊日,初五是牛日,初六是馬日,初七是人日。正月初一早晨畫只雞帖在門上,初七把五色綢或金箔剪成人形貼在牀帳上”。現在正月初一不殺雞,初二不殺狗,初三不殺豬,祿四不殺羊,初五不殺牛,初六不殺馬,初七不殺人,也是遵循這個古義。

更古的時候,正月初一是殺雞的,現在不殺了。荊楚地方的人這一天在西門前呼喚牛、馬、雞畜,叫他們回來。並且把粟和豆子拌在灰中,撒在層內,說是用來招回牛馬,不知出處在哪裏。

剪五色綢或金屬薄片成人形,是取人一進入新年,形貌精神都一改舊態而成新人的意思。戴花狀首飾是從晉代開始的,可以參看西晉賈充《李夫人典戒》。那裏面講:“(華勝)取象瑞圖金勝的形狀,又取象西王母所載首飾的模樣。”

從前因爲正月初一到初七禁忌喫雞,所以一年的開頭只吃新菜。另外,其他幾天(初二、初三、初四、初五、初六)也不刻畫牛、馬、羊、狗、豬的形象。但是初一和初七這兩天把祭祀時的福食分給人和雞喫,這一習俗就不知是什麼意思。(譯註者按:二日指雞日和人日)

晉人郭緣生的《述徵記》說:在山東壽張縣安仁山,魏東平王鑿平山頂作爲人日集會和望遠的場所,銘文刻在石壁上,字跡還保存着。《老子》第二十章說:“衆人熙熙攘攘,如同登上春臺遊觀。”《楚辭》“招魂”篇上也說過:“一望無涯千萬裏,春日遲遲傷人心。”那麼,春日登高遠眺,自古以來就認爲是最合適的時候,但不知初七登高到底是什麼時候開始的。晉朝桓溫的參軍張望也寫過初七登高的詩。近代以來,南方北方都有這個習俗。

北方初七喫煎餅,煎餅是在庭院中做成的。叫“薰火”,不知出處在哪。



六、剪[糹採]爲燕 祝福宜春

[原文]

立春之日,悉剪[糹採]爲燕戴之,帖“宜春”二字。

按:宜春二字,傅鹹《燕賦》有其言矣。賦曰:四時代至,敬逆其始。彼應運於東方,乃設燕以迎至。[羽軍]輕翼之歧歧,若將飛而未起。何夫人之功巧,式儀形之有似。御青書以贊時,著宜春之嘉祉。”

[譯文]

立春這天,人們用五色綢剪成燕形,載在頭上,帖上“宜春”兩字。

按語:

“宜春”兩字,在傅鹹的《燕賦》裏就提到了。賦說:“春夏秋冬四季一個接一個地推移,人們恭敬地迎接春天,春天順應天運是東方(之神)。所以用[糹採]燕歡迎她的來臨。[糹採]燕展開輕巧而有力的翅膀,好象要飛而又不能飛高!人們的手工技巧是何等精妙,仿效燕子的模樣維妙維肖,含着青書讚美着春天,表達了(宜春)的祝福‘春天安好’”。


七、豆粥加膏 祭祀門戶

[原文]

正月十五日,作豆糜,加油膏其上,以祠門戶。先以楊枝插門,隨楊枝所指,仍以酒脯飲食及豆粥插箸而祭之。

按:《續齊諧記》曰:“吳縣張成夜起,忽見一婦人立於宅東南角,謂成曰:‘些地是君家蠶室,我即此地之神。明年正月半,宜作白粥,泛膏其上以祭我,當令君蠶桑百倍。’言絕而失之。成如言作膏粥,自此後大得蠶。”世人正月半作粥禱之,加肉覆其上,登屋食之。[口兄]曰:“登高糜,挾鼠腦,欲來不來?待我三蠶老。”則是爲蠶逐鼠矣。《石虎鄴中記》:“正月十五日,有登高之會。”則登高又非今世而然者也。

[譯文]

正月十五日,煮豆粥,加些油脂在上面,用來祭祀記戶,先用水楊枝插在門上,隨着楊枝(受風飄動)所指方向,便用酒肉食品和插上筷子的豆粥來祭祀。

按語《續齊諧記》上說:“吳縣張成有一天夜晚起來,忽然看見一個婦人站在屋子裏的東南角,對張成說:‘這裏是您養蠶的地方,我是這地方的神靈!明年正月十五日,要煮碗白米粥,上面加蓋些肉脂來祭祀我,我會使你蠶業興隆的。’ 說完話就不見了。張成按照那婦人說的作了油指白粥(祭祀她),從此以後張成養蠶年年豐收。”

人們在正月十五煮粥祈禱蠶神,把肉蓋在粥上面,爬上屋供送給神,口裏祝告說:“登上高處的粥,抓住老鼠的頭。(老鼠呀)看你還想不想來,等着三蠶老(收拾你吧)”。這卻是替蠶驅趕老鼠了。《石虎鄴中記》說過:“正月十五日,有登高的聚會。”那麼,正月十五登高也並不是現在才如此的。



八、夕迎紫姑 以卜農事

[原文]

其夕,迎紫姑,以卜將來蠶桑,並佔衆事。

按:劉敬叔《異苑》雲:“紫姑本人家妾,爲大婦所[女石],正月十五日感激而死,故世人作其形迎之。咒雲:“子胥(雲是其婿)不在,曹夫人(雲是其姑)已行,小姑可出”。於廁邊或豬欄邊迎之,捉之覺重,是神來也。”平昌孟氏嘗以此日迎之,遂穿層而去。自爾,著以敗衣,蓋爲此也。

《洞覽》雲:“帝嚳女將死,雲:‘生平好樂,至正月可以見迎。’”又其事也。

俗雲:溷廁之間必須靜而後致紫姑。《雜五行書》:“廁神名后帝”。《異苑》雲:“陶侃如廁,見人自雲‘后帝’,著單衣、平上幘,謂侃曰:‘三年莫說,貴不可言。’”將后帝之靈,憑此姑而言乎!

[譯文]

(正月十五日)那天晚上,迎接紫姑神,來占卜即將到來的蠶事好壞,還佔問其他事的吉凶。

按語:

南朝劉敬叔著的《異苑》說:紫姑本是一戶人家的小老婆,因被大老婆嫉妒,於正月十五日氣憤致死,所以人們在正月十五日做成紫姑的形象來迎接她。

祝告說:‘子胥說,紫姑的丈夫不在家,曹夫人(大婦曹氏)已回孃家了,紫姑你可以出來。

在廁所或豬圈邊迎接,如果手中紫姑形象重了些,就是廁神來了。

平昌縣一個姓孟的人曾經在正月十五日這一天迎到紫姑,紫姑穿過屋子走了。

從那以後,紫姑形象就披了件舊衣巾,概因此故。

《洞覽》說:“高辛氏的女兒臨死時,說:‘我一生愛音樂,到正月可以用音樂迎接我。” 這是另一樁關於迎接紫姑的傳說。

習俗傳說:廁所和豬圈裏必須安靜,才能招致紫姑。

《雜五行書》說:“廁神的名字叫后帝。”

《異苑》講:“陶侃有天夜晚上廁所,看見一個人自稱是后帝,穿一件單衣,戴平頭巾,對陶侃說:‘三年之內不說,將來貴不可言。’”

後陶侃真做了大官。莫不是后帝的神靈附託紫姑說這話的。

 

九、夜驅鬼鳥 槌牀打戶

[原文]

正月夜多鬼鳥度,家家槌牀打戶,捩狗耳,滅燈燭以禳之。

按:《玄中記》雲:此鳥名姑獲,一名天地女,一名隱飛鳥,一名夜行遊女,好取人女子養之。有小兒之家,即以血點其衣以爲志。故世人名爲鬼鳥。荊州彌多。斯言信矣。

[譯文]

正月夜晚多怪鳥飛過,家家戶戶敲擊着牀鋪和房門,揪着狗的耳朵(使它叫),熄滅燈火蠟燭來驅逐怪鳥。按語:《玄中記》講:這種鳥名叫姑獲,一名天地女,一名隱飛鳥,又名夜行遊女。它喜歡攫取人家的小孩去撫養,(遇上)有小兒的人家,就在小孩衣上點血作爲標記。所以人們叫它做鬼鳥,荊州一帶更多,那麼,“正月夜多鬼鳥度”的話是真的了。



十、蘆苣引火 夜照井廁

[原文]

正月末日夜,蘆苣火照井廁中,則百鬼走。

[譯文]

正月末日晚上,點烯用蘆葦捆紮起來的火把,照亮井廁裏,那麼鬼魅都要逃跑。



十一、晦日[酉甫]聚,士女泛舟

[原文]

元月至於月晦,井爲[酉甫]聚飲食。士女泛舟,或臨水宴樂。按:每月皆有弦望晦朔,以正月初年,時俗重以爲節也。《玉燭寶典》曰:“元日至月晦,人併爲[酉甫]食,度水。士女悉湔裳酹酒於水湄,以爲度厄。”今世人唯晦日臨河解除,婦人或湔裙。

[譯文]

從正月初一至正月三十日,家家都做豐盛的菜餚、聚會喫喝。青年男女則駕舟遊玩,或到水邊設宴嬉樂。

按語:“每月都有弦日、望日、晦日、朔日,因爲正月是一年開始的月份,習俗特別重視這幾個日子,把它作爲節日來過。《玉燭寶典》說:“正月初一到月底,老百姓都做些美味,飲酒取樂,泛舟遊玩。男男女女都到水洗裙子,倒點酒在水邊,用業解除災厄。”現在的人只在正月三十日這一天到河邊消災除厄,婦女有的還去洗裙子。



十二、戒草防火 鳥嗚入田

[原文]

春分日、民並種戒火草於屋上,有鳥如烏,先雞而鳴,架架格格。民候此鳥則入田,以爲侯。

[譯文]

春分這一天,老百姓都把戒火草種到屋上,有一種鳥很象烏鴉,在雄雞啼叫以前,就架架格格地叫起來了,農民聽到這種鳥聲就下田,認爲是耕耘的節季到了。

 


十三、四鄰會社 祭神饗胙

[原文]

社日,四鄰並結綜合社,牲醪,爲屋於樹下,先祭神,然後饗其胙。按:鄭氏雲:“百家共一社。”今百家所社綜,即共立之杜也。”

[譯文]

春社這一天,周圍鄰居都結集起來,舉行儀式祭祀社神,殺牛宰羊獻祭酒。在社樹下搭棚屋,先祭神,然後共同享用祭祀用過的酒肉。

按語:鄭玄說:“一百家共立一個社(以祭祀社神)”現在,四民聯合起來舉行社祭,就是(鄭玄說的)那種“百家共立之社”了。



十四、禁火寒食 追悼子推

[原文]

去冬節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餳大麥粥。據歷合在清明前二日,亦有去冬至一百六日者。

《琴操》曰:“晉文公與介子綏俱亡,子綏割股以啖文公。文公復國,子綏獨無所得。子綏作蛇之龍歌而隱。文公求之,不肯出,乃燔左右木,子綏抱木而死。文公哀之,令人五月五日不得舉火。”又周舉移書乃魏武《明罰令》、陸[歲羽]《鄴中記》並雲,寒食斷火,起於子推。《琴操》所云子綏即推也。又,雲五月五日與今有異,皆因流俗所傳。

據《左傳》及《史記》,並無介子推被焚之事。

按;《周書·司[火亙]氏》:“仲春以木鐸循火禁於國中。”注云:“爲季春將出火也。”今寒食準節氣是仲春之末。清明是三月之初,然則禁火蓋周之舊制。

陸[歲羽]《鄴中記》曰:“寒食三日作醴酪。又:煮粳米及麥爲酪,[扌壽]杏仁,著作粥。”《玉燭寶典》曰:“今人悉爲大麥粥。研杏仁爲酪,引餳沃之。”孫楚祭子推文雲:“黍飯一盤,醴酪二孟。”是其事也。

[譯文]

冬至節過後的一百零五天,就有大風大雨,叫做寒食節。寒食要禁火三天,做些飴糖大麥粥之類的食物(備食用)。根根據瀝法推算,寒食節應當是在清明節前兩天,也有定在冬至節過後一百零六天的。

《琴操》說:“晉公子重耳和介子綏一起逃亡國外,(晉公子經過衛國時飢餓乏食)介子綏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來給文公喫。文公回國當了國君以後,(論功行賞)只有介子綏一個人沒有得到祿位。子綏於是作《龍蛇之歌》並隱居起來。晉文公訪求子綏,子綏不願出來,於是文公在(子綏隱居處)前後左右放火燒樹(希望逼使子綏出來),子綏抱住枯柳,讓火燒死。文公哀悼他,命令老百姓五月五日不得生火。” 另外,周舉在介子推廟前帖的文告裏、魏武帝在《明罰令》裏、陸[歲羽]在《鄴中記》裏都說:寒食節禁火這個習俗,是爲紀念子推纔開始有的。《琴操》上說的“子綏”,就是“子推”。還有,(禁火的日期)《琴操》上說的是五月初五,與現在也不同,這是風俗流傳所致。

根據《左傳》和《史記》的記載,都沒有介子推被焚燒這件事。

按語:

《周書·司[火亙]氏》說:“二月,官吏搖着木鐸巡行國中,宣令國人禁止煙火。”注書的人說:“禁火是因爲三月份將是起火最多的時候。”現在寒食節的準確時間是二月末,清明節又是三月初。這樣看來,“禁火”大概是周朝的老規矩了。

陸[歲羽]《鄴中記》說:“寒食節三天,喫甜酒果漿。又把粳稻米和大麥煮成乳酪,舂碎杏仁煮成粥。”

《玉燭寶典》說:“現在,人們都是做成大麥粥。把杏仁研碎做成漿。加些糖水。”孫楚祭介子推的文章說:“黍飯一盤,醴酪二孟”,說的就是斷火寒食、紀念子推這件事了。



十五、鬥雞鏤雞 食稱畫卵

[原文]

鬥雞,鏤雞子,鬥雞子。

按:《玉燭寶典》曰:“此節城市尤多鬥雞卵之戲。”《左傳》有季[後阝]鬥雞。其來遠矣。

古之豪家,食稱畫卵。今代猶染藍茜雜色,仍如雕鏤。遞相餉遺,或置盤俎。《管子》曰:“雕卵然後瀹之,所以發積藏,散萬物。”張衡《南都賦》曰:“春卵夏[竹旬],秋韭冬菁。”便是補益滋味。

其鬥卵則莫知所出。董仲舒書雲:“心如宿卵,爲體內藏,以據其剛。[髟方][髟弗]鬥理也。

[譯文]

(寒食節)有鬥雞遊戲,雕畫雞蛋和“鬥雞卵”(的習俗)

按語:

《玉燭寶典》說:“這個節日在城市裏特別盛行‘鬥雞卵’的遊戲。”

《左傳》載有季氏和[後阝]氏鬥雞的事,鬥雞的遊戲起源已很早了。

古時富裕人家,講究的喫食是畫有圖形的雞蛋。現在還有在雞蛋上染上藍紅等顏色,仍象雕刻的一樣,輾轉相互贈送,或者放在菜盤和祭器裏。

《管子》說:“雕刻雞蛋然後染上顏色,爲的是開發積藏、擴散萬物。”

張衡南都賦說:“春天的雞蛋,夏天的筍子、秋天的韭菜,冬天的韭菜花”,把雞蛋列爲滋補身體的美味。

至於鬥卵的遊戲就不知道出自哪裏。

董仲舒的著作寫:人的心象宿卵一樣,是身體內部五臟器官之一,居於人體的主位,似乎鬥卵就是這個道理。(譯註者按:這幾句話可以理解爲,雞蛋好象人的心臟,因此鬥卵就是鬥心鬥智。



十六、打[毛求]施鉤 強身練武

[原文]

打[毛求]、[革秋][革遷]、施鉤之戲。按:“劉向《別靈》曰:“蹴鞠,黃帝所造,本兵勢也。”或雲起於戰國。按:鞠與[毛求]同。古人蹋蹴以爲戲也。

《古今藝術圖》雲:[革秋][革遷],北方山戎之戲,以北方山戎之戲,以習輕[走喬]者。

施鉤之戲,以綆作蔑纜相[juan\],綿亙數裏,鳴鼓牽之。求諸外典,未有前事。公輸子游楚爲舟戰。

其退則鉤之,進則強之,名曰鉤強遂以時越。以鉤爲戲,意起於此。

《涅槃經》曰:鬥輪骨輪索,其秋遷之戲乎?[革秋][革遷]亦施鉤之類也。



十七、江渚池沼 曲水流杯

[原文]

三月三日,士民並出江渚池沼間,爲流杯曲水之飲。

按:《續齊諧記》:“晉武帝問尚書摯虞曰:‘三日曲水,其義何指?’答曰:“漢帝時,平原徐肇以三月初生三女,而三日俱亡,一村以爲[忄在],乃相攜之水濱盥洗,遂因流水以濫觴,曲水起於此。’帝曰:‘若此談,便非嘉事。’尚書郎束[析曰]曰:“摯虞小生,不足以知此,臣請說其始。昔周公卜成洛邑,因流水以泛酒。故逸詩云:羽觴隨波流。又,秦昭王三月上已置酒河曲,有金人自東而出,奉水心劍曰:“令君制有西夏。乃秦霸諸侯,乃因其處立爲曲水祠,二漢相沿,皆成盛集。’帝曰:‘善!’賜金十五斤,左遷摯虞爲陽城令。”

按:《韓詩》雲:“唯溱與洧,方洹洹兮。唯士與女,方秉蘭兮。”注:“謂今三月桃花水下,以招魂續魄,祓除歲穢。

周禮》:“女巫歲時祓除釁浴。”鄭注云:今三月上已水上之類。

司馬彪《禮儀志》:“三月三日官民並禊飲於東流水上。”彌驗此日。

《南嶽記》雲:“其山西曲水壇,水從石上行,士女臨河壇。三月三日所逍遙處。”

周處、吳徽注《吳地記》,則又引郭虞三女。並以元已日死,故臨水以消災。所未詳也。張景陽《洛禊》賦,則洛水之流。傅長虞《神泉》文,乃園池之宴。孔子云:“暮春浴乎沂。則水濱禊除,由來遠穎。

[譯文]

三月初三日,官民都到大江、小洲、池、沼邊曲水作渠,“流杯”飲酒。

按語“《續齊諧記》說:“晉武帝問尚書摯虞說:‘三月初三,引水成曲渠,(流杯飲酒),它的意義是什麼?’摯虞回答說:‘東漢章帝的時候,平原縣徐肇在三月初生了三個女孩,可是三天內都死了,全村人都認爲是件怪事,於是互相牽引到水邊去洗濯,並且放置酒杯在水裏任其流去,曲水的起源就出在這裏。’晉武帝說:‘象這樣說來,曲水就不是件好事。’

尚書郎束[析曰]說:“摯虞後生,不能瞭解這個典故,請允許我把這個典故的來源說說吧!從前周公旦選定、建成洛邑作爲東都。借流水泛杯飲酒,所以《逸詩》說:“羽觴隨波流。還有,秦昭王在三月上巳日,在黃河的拐彎處飲酒,有一金人從東邊出來,獻一把水心劍給他,說:(這把劍)可以使你統治西夏。等到秦國稱霸諸侯,就在那個地方建立曲水(祠)。西漢東漢沿襲下來,都成了繁盛的集會場所’。晉武帝說:‘講得好!’賜給他黃金十五斤,將摯虞降職作陽城縣的縣令。”

按語:

《韓詩》說:“溱水洧水花花響,大夥子,大姑娘,人人手裏持着蘭花香。”註解說:這裏說的就是當今三月桃花水漲的時候,(人們到水邊禊祭)去招還魂魄,消除一年中不吉利的事物。

《周禮·春官·女巫》說:“女巫掌管一年四季的祓除釁浴。”鄭玄註釋說:“就是現在三月三日在水邊舉行的一類活動。

司馬彪《續漢書·禮儀志》說:“三月初三日,官民都在東流水上禊祭、飲酒”。足可證實這一天的習俗。

《南嶽記》說:“南嶽山的西面曲水邊有個祭壇,水從石巖上流過,三月初三日,有身分的男男女女都到河壇去,在那裏玩樂。”

周處、吳微注《吳地記》,又引用了郭虞三個女兒的事。都認爲是上巳曰死的,所以人們到水邊洗濯,去消除災害。這事到底怎樣,不很清楚。張景陽的《洛禊》賦,寫的是到洛水遊玩的事。傅長虞的《神全》文,寫的是在園池宴飲的事。孔子說過:暮春三月到沂水邊去洗濯(見《論語·先進》篇)。這樣看來,到水邊祭除災,由來很久了。


十八、鼠麴和粉 以厭時氣

[原文]

是日,取鼠麴汁蜜和粉,謂之龍舌[米半],以厭時氣。

[譯文]

三月初三這一天,採摘鼠麴草,用蜜汁加粉調和,做成餅團,叫“龍舌”,可治療時氣病。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