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是誰,誰是自己

“我有很多我 

你有很多你

不同時期都演過不同的戲

我遇到的你

你遇到的我

只是我們其中的一個角色⋯⋯”

央視主持人尼格買提在《你好生活》中的一首《觀心》,將節目中的撒貝寧唱得淚眼婆娑,也深深打動屏幕前的自己。

聽着歌曲,不禁感嘆自己是誰?誰又是自己?

自己即本人,自己即本身。

然而,又很難說一個人的組成部分,哪一些是自己,哪一些不是自己;哪一些是真正的自己,哪一些是虛假的自己。

相信每個人都有“這不是自己”的某個瞬間。比如:這是無奈的自己;這是被別人逼急了的自己;這是犯迷糊的自己;這是壓力太大的自己;這是過份善良的自己;這是被人傷害的自己;這是不正常的自己。

諸如此類的理由,都是在極力否認,這些都不是真正的自己。把這些自己,推脫在別人身上,推脫在環境、條件之上,推脫在不成熟之上。歷經了太多的否定與肯定,發現好多的自己,都還沒有得到自己的承認。

原來,我們需要傾盡一生,去努力弄明白“自己”這兩個字。

每個人都會經歷模仿別人的過程;經歷按父母、老師、朋友、領導的意願,去做自己的過程;經歷把別人的思想當作是自己的人生信條的過程;經歷跟隨在別人的身後,去追逐大家都在追求的事物,得到了才發現這不是自己想要的過程⋯⋯。如果沒有經歷這些過程的自己,也不可能有後來的自己。

後來的自己,也會一直走在繼續做自己的路上。自己所經歷的東西,自己所向往的東西,自己所擁有的東西,自己所丟棄的東西,自己所選擇的東西,最終都成了簇擁自己的故事。

不完美的自己也是自己,只有接受所謂的“這不是自己”那部分,纔有機緣去確認“這纔是自己”的那部分。沒有不被自己承認的那些自己,就沒有後來被承認的那個自己。

一直走在尋找最終的自己的路上,才讓自己的人生充滿了濃郁的色彩。遇見各種各樣的人,遇見各種各樣的事,遇見不同時期不一樣的自己——有的灰暗,有的明亮,有的卑微陰冷,有的善良高貴……。

好像很多的自己,並不受自己所控制,遇見什麼樣的人和事,就遇見了什麼樣的自己。

有些自己,到現在自己仍然解釋不了;有些自己,也能讓自己感到驕傲。

其實,自己就是自己的經歷。人本來就需要經歷各種不同的自己,通過經歷詮釋自己,在各種可能中去篩選自己,從而成爲真正的自己。

人之所以會有多類別的自己,其實是被不同階段的不同誘惑撕扯成得四分五裂的。所以,要得到一個完整而真實的自己,只能是當那個迷茫的自己,徘徊觀望的自己,最終明晰了方向,並堅定地走下去的時候,才漸漸成爲了真正的自己和更好的自己。

當前方有光的時候,才能與混沌的自己和解,有了和解,纔能有原諒。只有接納了曾經的自己,不太滿意的自己,纔會擁抱真實的自己。

自己與自己和解,其實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釋懷,就是發現了一個新的自己,或是出現了一個優於過去的自己,從而讓紛亂不堪、找不到方向感的自己,得到了某種程度的頓悟。

每一次對自己的重新認識,都會積聚厚積薄發的內在力量,讓以後的自己更加清晰而堅定地走在做更好的自己的路上。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