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是偷走幸福的賊

回想多年前,我還是個不由自主就會與他人比較的人。偶爾,還會難以自拔。

這種不由自主的“比較”表現在:

雖然我知道比較不好,會給我帶來痛苦,而且於事無補。

但是,只要看到身邊的人在某方面比我好,我的情緒就會發生一定程度的變化 - 一方面我希望自己能夠像她一樣,另一方面我會不由自主的感到失落。

直到有一年,我們團隊來了一名剛剛大學畢業的女生。

她看上去非常普通,可一聊之下,我才發現她家有十幾套房子。

在上海這個寸土寸金的地方,有十幾套房子就意味着可能擁有了上億資產。

在那之前,我一直有個信念:只要一直努力奮鬥,我就可以擁有自己想要的東西,我就可以比很多人都強。

可是,就在那一刻,我意識到了自己這種想法的幼稚:有些人哪怕剛剛步入職場,卻已擁有了我可能要奮鬥一輩子才能得到的東西。

一瞬間我有了頓悟之感:原來,我一直都走在一條虛妄的“比較”之路上。

這條路,帶給我的不是滿足、幸福和生命力,相反,它帶給我的是時不時的痛苦、虛弱和無力感。

在那之後,根植在我心裏的“比較”執念,就一點點的土崩瓦解了,而我也走在了一條“無心比較”的人生路上。

從此,在這條路上,指引我的不再是其他人的能力與境遇,而是來自我內心深處的呼喚......

1  

人,天生就愛比較

心理學指出,人,天生就是愛比較,我們生而如此。

因爲只有通過比較,我們才能確定自己的位置,也才能知道自己是誰。

其實,這件事從我們小時候就開始了。

小時候,父母和老師就很喜歡拿我們與其他小孩子比。

“你看某某的學習成績多好啊,你再看看你。”

“我同事的女兒這次數學考了滿分,爲什麼你只考了85分?” 

“人家小孩不但學習好,體育成績也優秀,你怎麼學也學不好,體育也這麼差,連個800米都跑不下來?”

於是,我們就在日復一日的比較中長大,並最終養成了“凡事都與別人比”的習慣 – 不僅拿自己與同學比,還開始拿自己與同事、鄰居或親戚們比,而比較的範圍則從小時候的考試成績擴大到了人生的方方面面。

最終,工作、工資、職位、房子、車子、妻子、孩子……都成爲了比較的對象。 

“我就算努力一輩子也比不過他在30歲時達到的成就。” 

“你看看我同學的老公,多有出息,我同學現在每天住着別墅,開着瑪莎拉蒂。你再看看你,混成什麼樣了?”

你讓自己一生都陷在了一個“與別人不斷比較”的遊戲中。

但,這個遊戲裏,沒有真正的贏家。

因爲這個世界上,永遠都有人比你更年輕、比你更漂亮、比你更有才華、也比你更富有。

同時,也正是因爲你永遠也無法取勝,你的內心總會時不時充滿失敗和不滿足,痛苦、失落、煩惱、糾結如影隨形。

就這樣,你就在一次次“不由自主”的比較中,不斷受着折磨。

1)比較與自戀

人,都是自戀的。

但大多數人,都是“虛體自戀”。

虛體自戀說的是:你的自我價值感,是和外在條件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比如,容貌、身材、金錢、社會地位、名氣等。

所以,當你擁有很好的外在條件時,你的自戀就會爆棚,當你的外在條件變差時,你的自戀就會受到很大的打擊。

而實體自戀說的是:你的自我價值感,你覺得“我很好”的這種感覺是一種很真實的東西,像就一種實體,它不會因爲外在條件的變化而受到大的損害。

如果你的自戀主要是虛體自戀,那麼你會特別容易跟人比較,因爲只有在你比別人強的時候,纔會覺得自己不錯。

當“我比別人強”這個事實被打破時,你的虛體自戀就會被破壞,這時你就會產生一種“我不行”、“我很差”、“我好失敗”的羞恥感。

因此,如果你的自信、對自我的肯定,都是建立在“虛體自戀”之上,那麼它們必然是脆弱的、不堪一擊的,只要遇到大的挫折,就會立刻崩塌

相反,如果你的自信、對自我的肯定,都是建立在內在力量的基礎之上,也就是“實體自戀”之上,那麼,它們必然是牢固的、是堅不可摧的,是能源源不斷給你注入能量的。

2)比照羣體

前段時間,一位朋友跟我說,他想把剛開了2年的車換成特斯拉,但又擔心換車後會影響現在的生活質量,萬分,猶豫。

我問他:“爲何換車對你如此重要?”

他說:“我周圍的同事現在開的不是奔馳,就是寶馬、奧迪和特斯拉,所以我不想繼續開我那輛車了。”

我又問他:“那假如你的同事開的都是與你類似的車,你還想換嗎?”

他想了想說:“不想換了。”

我這位朋友,就是典型的“比較驅動”。

這種物質比較能夠給他帶來身份價值上的判斷,通過這種判斷,他能感覺到一定程度上的心理滿足。

人類是羣居動物,我們價值的高低,很大程度上的確是靠不斷的比較得來的。

不僅如此,我們的比較常常都是通過與自己相似人羣做出的,我們有着自己的“比照羣體”。

正如,你既不會去與世界首富比財富,也不會去與拾荒者比幸福一樣。你只會與和自己差不多的人進行比較,尤其是你的同學、同事、朋友和鄰居。

只有在你覺得自己的房子比他們大,開的車比他們好,身上的名牌比他們多,自己的孩子比他們孩子學習好,日子看起來過得比他們好時,你纔會感到幸福與滿足。

否則,你就會感到痛苦。

只是當你通過拼搏奮鬥跳上另一層臺階後,你就不再會與之前的“比照羣體”相比了,因爲你已有了一批新的“比照羣體”,於是你又會再次陷入新一輪更高生活水準的“比較”中。

這個世界上永遠都有更高一層的“比照羣體”,即使做到了像馬雲和馬化騰那樣,你會發現在他們之上還有更高一層水準的“比照羣體”存在着。

一山還有一山高,就這樣,你一直努力賺錢,卻永遠無法滿足。

3)無法關注自己人生的“準心”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孔子說:有志之士,既然有心追求道,但同時又以自己衣食之奉不如他人爲恥,那就沒必要跟他談論道了。

爲什麼?

“有志於道”說的是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麼,知道自己的志向與人生目標是什麼。

在孔子看來,一個人既已知道了自己的人生“準心”,那他就會認認真真、踏踏實實的做自己的事,是不可能與他人比較的。

相反,如果此人仍在比較,那就說明他所說的“志於道”是假的,於是也就沒必要再與他談論了。

這話看似殘酷,但想想的確如此:當你太過關注別人如何如何的時候,你就失去了自己人生的“準心”。

當你把大量時間、精力都放在要和別人擁有一樣的物質財富時,你就很難再拿出時間來做其他更重要的事。

比如,發揮你的創造力,比如,進行深度的思考,比如,實現自己的人生願景與目標等。

如果你眼裏看到的都是別人的生活,常常羨慕別人的衣食住行比你更好,那你就失去了自己人生的“準心”,最後,你終將一事無成。

所以,我們都要找到自己的人生“準心”。

事實上,我們的人生願景和目標纔是我們人生的“準心”,所以你要做的是:瞄準你的“準心”,去努力、去成長、去生活、去工作。

(插畫師:泡飯)

2 —

  怎麼辦?

錯誤的比較,不但會給我們帶來很多的痛苦和煩惱,同時也會成爲我們成長髮展的嚴重阻礙,那麼,面對自己的比較之心,我們又該怎麼做呢?

1、尋找真正的偶像

如果說“比較”是一種根植在我們體內的基因如果說我們非比不可的話,那麼,我們可以去跟真正的偶像比。

什麼是真正的偶像呢?

在這裏,我說的不是歌星影星,而是人生的楷模。

有沒有一個人,他的人生正是你想要的?他活出的人生意義正是你嚮往的?

如果有,那他就是你的人生楷模,是我說的”真正的偶像”。

這時,你就可以以他爲偶像、爲目標,去創造和實現你的人生,從此之後,你就每天跟他比。

如果你的偶像是孔子,那你要比的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以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修養。

如果你的偶像是莊子,那你要比的就是“離形去知,同於大通”的坐忘之道,以及超脫人世的胸懷與狀態。

當這樣去比的時候,你的成長將是飛快的,而你的痛苦則會迅速減少。

所以,我們可以比,只是我們不要去跟身邊的“比照羣體”,也就是同學、同事、朋友比。

因爲長期與“比照羣體”比較,會將我們限制在極爲狹小的空間裏,尤其是,如果你的“比照羣體”水平本身也就一般的時候。

相反,如果我們能與真正的偶像去比,與人生的楷模去比,那我們就能不斷實現自我的成長與超越。

2、與自己比

當擁有了一個可以比較的偶像時,我們就可以每天向着那個方向前進一點點。

這時,我們就可以自己跟自己比了。

什麼是自己跟自己比呢?

在這裏,比較的對象不是“我今天是不是比昨天多賺了一點錢”,而是,“我今天是不是又比昨天有了一點點的成長”。

當然,我們沒有必要去做每一天的自我比較,我們可以把自我比較的頻度拉長到一週。

而這些細微的成長,可能是多學了一個知識,可能是多掌握了一個技能,也可能是在底層能力上有了一點點小小的進展。

甚至有時,我們可能是先感受到痛苦與阻礙,然後纔會體會到這種底層的進展。

這時,這種痛苦和阻礙,其實也是一種進展,它只是在爲未來某一天的突破或頓悟提供積累。

這些,都是非常好的自我比較,能夠幫助我們向着想去的方向不斷前行。

3、從有限遊戲到無限遊戲

人生,有兩種遊戲。

一種是有限遊戲,一種是無限遊戲。

什麼是“有限遊戲”?

它說的是你一直都活在社會主流價值觀裏,以“取勝或比周圍人更好”爲你的人生目標。

在年輕的時候,你的時間非常充裕,你擁有夢想、有對未來的期待,也相信生命的無限可能性。

然而,隨着時間的流逝,你被各種主流價值觀“綁架”,不知不覺把自己的人生目標變成了“比周圍人活得更好”,於是你投入了一場又一場的“有限遊戲”中,把自己曾經擁有的夢想和無限可能全部拋在了腦後。

這時,你的選擇開始變得越來越重要,也越來越艱難,你開始常有一步不慎,滿盤皆輸的危機感。

年輕時,你能輕易做出談戀愛、換工作、以及出國讀書的決定。而現在,你做的每個決定背後的機會成本都在與日俱增,你認定自己絕不能繼續任性。

有限遊戲的實質就是:你在用自己的選擇權、以及可能性去換取與周圍人相比的“勝利”,你在通過放棄“自己真正的自由”去獲得“別人眼中的勝利”。

於是,在離生命終點依然很遠的時候,你已決定了自己人生的終局。

那什麼又是“無限遊戲”呢?

“無限遊戲”不以取勝或比周圍人更好爲人生目標,而是主動投入到人生的夢想和追求中,並以延續它們爲目的,因爲你相信人生的無限可能性。

(插畫師:泡飯)

“有限遊戲”會讓你不斷與他人比學歷、比工作、比職位、比房子、比車子、比孩子。

而“無限遊戲”則會把你從這種視角拉回來,啓發你去跟自己玩一場有趣的遊戲,比如:追求智慧的遊戲,或創造美和藝術的遊戲。

所以,當你選擇參與到“無限遊戲”中,活出自己的人生時,你就可以停止與周圍的人比較,不再以取勝爲人生目標。

   最後的話

對很多人而言,比較心態是需要持續警覺的。

因爲它很容易讓我們只注意到別人比我們超前或落後的地方,從而迷失了自己要去的方向。同時,也很容易將我們限制在一個狹小的比較範圍內,從而失去了人生的更大可能。

如果你能把自己的比較之心,從“與比照羣體比”轉向“與偶像比”,從“跟別人比”轉向“跟自己比”,從“有限”轉向“無限”,那你的人生將會成長非常大的一步。

與君共勉。

- END -

作者艾菲介紹:“只做影響你一生的課程”的蓬勃學院創始人&CEO、深度思考力暢銷書《直擊本質》作者、多家企業創始人&CEO的個人成長教練、Gallup全球認證優勢教練、國際教練協會(ICF)認證專業級教練、前美國財富500強公司大中華區市場部負責人,20萬讀者公衆號“艾菲的理想”創始人兼主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