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開課之後

首先從聽課層面,說一說示範課,到底聽什麼,(實際上也就是做示範課、常態課該講什麼?)不僅僅要關注聽到“講了什麼”,還要重點關注是“怎麼講”的和最終“講得怎麼樣”。

所以,除了聽,還要關注看,看老師的課堂設計,看課堂的機智;看學生的聽課狀態,看學生的生成。

更重要的是悟,悟老師的教學理念,教學風格;悟學生喜歡的學習方式,悟學生的學習效果。

接下來,說說我做這節示範課中的設計及課堂優劣,期望在做課層面給大家些方向和方法。

第一次嘗試對文言文單元進行復習整合,說實話,文言文可以捕捉的點,更多更碎,因爲體裁上涉及得有文有詩,關注點涉及到有積累有翻譯有情感有寫法等等,如何做到把這些東西一線串珠,整合在一課時裏?對我來說,又是一個全新的挑戰,因爲它需要教師對教材絕對的宏觀把控和整合能力。

於是我就從單元導讀入手,理清了學習的要點,並最終落實到單元的寫作中去。聯想到一句詩“萬水千山總是情”,於是就抓住這條主線實現三步走,設計了學習目標,即:欣賞山水之美,品悟作者情感,借鑑寫景手法。並最終實現情感和價值觀的滲透,即“努力去修煉內心,讓自己的生命也成爲獨特的山水!”

這節課中,我們有由字到句的積累,由景到情的昇華,由賞到說寫的生成,由學到悟的提升。具體來說,課前熱身,我用“飛花令”調動學生的熱情並引出話題;課堂中的環節我都努力做到了整合,且形式上儘量多樣化;環節與環節之間我都設計了簡單的過渡語;每一個環節結束,我都用原創小詩作結;關注了四篇文言文,也以“思鄉”主題分析了古詩中的手法;最後的作業設計“我替古人發朋友圈”,接地氣又活學活用。

從學生層面,積累了不少課內外古詩句,整合複習了重點字詞、語句,打通了欣賞作品和自我寫作的思路,昇華了讓自己的生命成爲山水的情感。整節課,緊張高效,過程中訓練了捕捉關鍵語句的能力,賞析語句中的情感和寫法的能力,展開想象說一說寫一寫的能力等。

不足:1課堂節奏有點快,部分語言組織上有點重複,思維跟不上表達,偶有一兩句語竟無倫次。原因主要是整合的是第三單元文言文,本身的容量就冗雜繁多。還好,是複習課,學生跟緊老師的節奏還是可以完成學習目標的。但,對於其中我整合的小詩,如果能讓學生記一記背一背,學習效果會更好。最後的作業,如果能在課堂上呈現一部分也許更完整。

2對於某些細節處理得不夠精準。比如“藻”這個字,儘管有三點水的構字部件,但其實還是草字頭,所以我要麼去掉它,要麼特別點一點,“藻”是生長在水中的植物,是水草的一種,就樣就嚴謹一點了。

板書設計上基本沒上心,如果能呈現出一幅簡單的山水畫,把重點核心字詞強調一下,學習效果會更好一些。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