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菲:如何獲得心智成長?

人,爲什麼會痛苦?

從本質來說,是因爲我們有意識。

如果我們沒有意識,就不會感到痛苦了。

而意識越強,痛苦也就越深。

我們心智的成長,就是從一個個的痛苦開始的。

— 

《西部世界》是一部非常有哲學意義的美劇,它講的是機器人覺醒的故事。

“西部世界”裏的機器人,看起來與真人並沒什麼差別。

他們也有思維和情感,只是他們的思維和情感是被代碼設定好的,同時他們所有記憶都會在當天夜幕降臨時被徹底清除。

誰知,有一個叫梅芙的機器人,因爲代碼程序出現偏離,她開始產生了一些非常痛苦的記憶。

因爲這些痛苦記憶的產生,她開始發掘真相,追尋自由,並最終試圖離開這個殘酷的西部世界。

她最初的意識覺醒,正是來自於感受到的痛苦。

而一手打造“西部世界”的福特先生也認爲:“沒有痛苦,就沒有意識的覺醒。”

可見,意識與痛苦是始終相伴,相互交織,無法分割的。

人,都是有意識的,所以,痛苦就會如影隨形。

— 

但是,在對待痛苦的方式上,人與人之間卻有着巨大的區別:

有人,能真誠接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痛苦,並據此不斷拓展意識,從而獲得心智的成長。

有人,不願面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痛苦,更無法接納這些痛苦,於是就選擇了另一條路 - 通過弱化自己的意識,在無需思考的世界裏逃避,從而減輕精神上的痛苦。

第二種做法,看似非常聰明,但背後卻隱藏着巨大的危機:長此以往,你的心智會隨着意識的弱化而逐漸退化、萎縮。

而當你一直這樣做的時候,就會慢慢變成一個心智弱小的人。

這就解釋了:爲什麼有些人雖在生理上是成年人,但心智上卻仍是小孩。

如果說,鍛鍊身體、好好喫飯,是我們身體成長的必經之路。

那麼,面對痛苦,就是我們意識發展、心智成長的必由之路。

— 

當我們感到精神和心靈上的痛苦時,它究竟意味着什麼呢?

這種時有發生的痛苦,其實正是在提醒我們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你的意識需要成長了,你的意識需要比以前變得更廣闊、更高階了。

這時,你的面前擺了兩條路:

道路一:逃避痛苦。

如果我們選擇了這條路,就意味着,我們放棄了對自我意識的拓展,以及對心智成長的努力,最終,痛苦會持續存在。

而且,長期逃避痛苦還會造成心理疾病。

心理家榮格曾說:“逃避人生的痛苦,你就會患上神經官能症。”

所以,當你以爲逃避在遊戲或酒吧裏,痛苦和問題就會自然消失的時候,其實,你是在爲自己的未來製造另一個更嚴重的問題與痛苦。

這個問題與痛苦,可能不在你的“意識”層裏,而是隱藏在你的“潛意識”層裏,於是它會跟你“打游擊”,時而出現在你的夢裏,時而出現在你半夜醒來時,時而出現在你非常高興的時刻。

同時,因爲這個問題沒被解決,所以在未來,它會僞裝成一件件看似不同,但本質相同的問題和痛苦,持續騷擾你。

長此以往,你患上心理疾病的機率也會與日俱增。

道路二:直面痛苦

如果你選了第二條路,那麼你就接住了痛苦給你的一次成長契機。

這時,如果你能順應它,勇敢面對問題、主動拓展意識,那麼你的心智就會再上一層樓,變得越來越成熟、越來越有智慧。

什麼是真正的成熟?

一個人是不是真的成熟,看的不是年齡,也不是說話圓滑、做事穩重,而是他能否真正面對問題和痛苦而不迴避。

所以,要想走向真的成熟,就意味着我們都得有直面痛苦、承受痛苦的勇氣和智慧。

— 

直面痛苦,既然是最優解,那爲什麼還有很多人堅定不移的選擇逃避?

心理治療海靈格曾說:“受苦比解決問題來得容易,承受不幸比享受幸福來得簡單。”

演員徐崢曾說:“人活在一個痛苦裏比他解決問題要容易,因爲解決問題需要更大的勇敢。” 

是的,對很多人來說,持續活在痛苦裏,在痛苦裏糾結,都比直面痛苦、解決痛苦容易很多。

畢竟,這就是我們的天性 - 趨利避害。

因爲直面問題意味着,你要去直面自己的恐懼、焦慮。

而人的本性都是“趨利避害”的,所以,在感受到恐懼和焦慮時,自然就會想方設法保護自己,讓自己遠離恐懼和焦慮,於是,也就無法直面問題、解決痛苦了。

可是,如果你想獲得真正的成熟與心智的成長,你就得采用“超越人性”的做法 - 拒絕逃避,勇敢面對。

當你能夠勇敢面對痛苦時,就會收到痛苦給予的“禮物”。

曾國藩說:“吾生平長進,全在受挫受辱之時。”

尼采說:“一切決定性的東西,都從逆境中產生。”

英國記者馬爾科姆·馬格里奇說:“我可以完全真實地說,我來到這個世界75年以來所學到的一切,所有真正鞏固和啓迪我存在的東西,都是通過苦難而不是幸福得來的。無論是我所追求之物,還是我所獲得之物,無一例外。”

所以,一個成熟的人,一定是經歷過許許多多痛苦的人,相反,沒承受過太多痛苦的人,肯定無法獲得真正的成熟。

那麼,我們究竟該如何面對人生中無可避免的痛苦呢?

— 

人是圍繞着一系列困擾他的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答案來規劃其人生的。

這是我非常喜歡的一句話。

因爲我發現,很多人的人生的確就是這樣展開的,包括我自己。

我們都是因爲生活中,工作中發生的一些事,一些困擾和痛苦,從而開始尋找解決方案。

在這個過程中,人生的軌跡便發生了變化。

以我爲例,最初我走上自我探索和深度思考的道路,一方面與我自身的天賦、熱情有關,另一方面與我直面痛苦,並最終解決痛苦的一次次嘗試實踐有關。

最後,我成爲了一名個人成長教練、CEO教練、優勢教練、課程研發者、培訓師和寫作者。

回首去看,這個結果是如何發生的?

從本質上說,它正是圍繞着那些困擾我的痛苦和問題而一步步發生的。

可見,一旦我們明確了困擾自己的問題和痛苦, 並能直面它、解決它的時候, 就等於是實現了一次“自我超越”。

而我們的人生就是圍繞着這一次次的自我超越而逐漸展開的。

越是能不斷自我超越的人,他的心智就越成熟、越高階;相反,越是拒絕自我超越的人,他的心智就越幼稚、越低階。

— 

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小時候是個非常自卑的孩子。

在這裏,“自卑”是困擾他的事,而他也一直在圍繞這個困擾,思考和實踐解決之道,同時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他實現了一次次的自我超越,並最終成爲了著名的心理學家。

阿德勒,獲得自我超越以及人生方向的起點,其實正是他的痛苦。

原本,那是一件令我們感到痛苦的事,但是,因爲對解決痛苦的追尋,我們完成了一次次的自我超越,並最終找到了人生的道路。

在我的課程中,每次都會講一個理論,即每個人都有“兩個我”。

一個“我”,是“當下的我”,他代表的是從過去的基因、閱歷、知識、體驗中走來的那個我,代表的是我的天賦、熱情、價值觀、能力、知識。

同時,還有一個“我”,他代表的是“未來可能的我”, 也就是“未來最高可能的我”,他說的是正從現在這個“我”中一點點生成的“未來的我”。

“未來的我”,不但是“自我創造”的結果, 也是“自我超越”的結果。

因爲有痛苦、問題、困難,所以要去思考和解決,於是,就帶來了一次次的自我超越,從而慢慢形成了未來的我,以及未來最高可能的我。

這就像尼采給人下的定義 - “人是尚未定型的動物”。

假如,你在自己的一生中能夠不斷自我超越,那麼,那個“未來可能的你”就一直在變,而最終他將不斷超越現在這個你, 並不斷接近未來最高可能的你。

所以,在這裏,我們可以看到“自我超越”的兩個條件:

一是你遇到的各種挫折、痛苦、磨難、問題,它們正是你去實現自我超越的前提和契機。

二是因爲這些挫折、痛苦、磨難、問題的出現,爲了解決它們,你做出的持之以恆的探索、進化和成長。

正是有了這些痛苦的磨鍊,纔有了人類迄今爲止的全部進步。

遭遇不幸時,心靈在絕望中學會堅強; 滿目瘡痍時,心靈受到強烈的震撼。

人生的很多苦難都無可避免,但是,當你遇到苦難時,也許可以問自己這樣一個問題:

“如果這是上天安排給我的一個功課, 他想讓我從中學到什麼?”

當我們放下對痛苦的成見,勇敢面對的時候,也許就會發現:人生的痛苦往往具有非凡的價值與意義。

而當超越了痛苦和苦難時,我們最終會超越自己,抵達痛苦的對立面,獲得成熟高階的心智。

— 

一天,小和尚問師父:“師父,你總是對我說,'要把這些話放在心上',爲什麼不說'要把這些話放進心裏'呢?”

師父凝視徒弟,語重心長地回答道∶“這是因爲,我們的心原本是關閉着的,我們無法將這些話放進自己心裏,只是將它們放在心上。它們就這樣停在那裏,直到我們的心碎了,這些話就掉了進去。”

“把這些話放在心上”,說的是知識的積累。

積累知識固然重要,但“知識”只有經過“閱歷”,才能真正被理解。

然後,直到內心破碎的時候,它才能被轉化爲生命的體驗。

生命的體驗與年齡無關,也不取決於知識的多少,我們可將生命體驗理解爲智慧。

一個人,若想獲得真正的智慧和生命的體驗,他就不能只做知識的積累,也不能只靠閱歷的豐富,而是需要在自我破碎的過程中一步步的形成對於生命的體驗。

這種體驗,不是理智上的認識,而是真真切切的感受,從頭到腳,從裏到外,感受自我的破碎,以及撕心裂肺般的疼痛。

這種感受,總能給人帶來鉅變。

而它的源頭,正是人生中經歷的痛苦。

當我們將學到的知識、經歷的痛苦、深入的思考、身心的體驗,融在一起的時候,智慧纔會真正的降臨。

而隨着智慧越來越多,我們的選擇就會變得越來越清晰明確,我們自己也會變得越來越完整純粹。

詩人魯米說:傷口是光進入你內心的地方。

尼采說:凡不能摧毀我的,必將使我強大。

阿多尼斯說:世界讓我遍體鱗傷,但傷口長出的卻是翅膀。

曾國藩說:智慧愈苦而愈明,不可因境遇偶拂遽爾摧沮。

是的,痛苦是我們獲得智慧的必要條件,也是我們收穫心智成熟的必由之路。

最後的話

沒有意識,就沒有痛苦。

所以,生而爲人,痛苦自然如影隨形。

藉由痛苦,我們可以去:

· 拓展自己的意識

· 成長自己的心智

· 讓自己走向成熟

· 實現一次次的自我超越

· 最終獲得智慧

與君共勉。

- END -

作者艾菲介紹:《直擊本質》書作者、“樊登讀書”APP的“高效思考力提升課”主理人,Gallup全球認證優勢教練及培訓師、國際教練協會(ICF)認證專業級教練,21萬讀者公衆號“艾菲的理想”創始人兼主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