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莊漫筆——《徳充符》之九

“何謂德不形?”曰:“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爲 法也,內保之而外不蕩也。德者,成和之修也。德不形者,物不能離也。”
哀公異日以告閔子曰:“始也吾以南面而君天下,執民之紀而憂其 死,吾自以爲至通矣。今吾聞至人之言,恐吾無其實,輕用吾身而亡 吾國。吾與孔丘非君臣也,德友而已矣!”

什麼是“德不形”?孔子用水來比喻:“平者,水停之盛。”平靜的水面才能映照萬物,平和的心靈才能夠包容。世間的紛擾,如果不從心上做功夫,那就會無休無止。正所謂境風吹識浪,因爲我們習慣於用那個分別心、意識的心對待事物,心裏產生諸多不平的情緒。

只有心如止水,纔可以“爲法”。自身保有沖和,一團和氣在內,性德不流蕩於外,不是去向人炫耀自己的德行,把道德當作準繩強加於人,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對他者擺出一副不近人情的姿態。

真正的德行,是“成和之修”。德不是虛僞的去迎合,而是發自於肺腑,由自性顯發出來的一種自然而然的行爲。好比母親慈愛自己的骨肉,是天性本具的德行,佛菩薩不捨衆生,也是由照見萬物同體、人我不二的諸法實相中生起了大慈悲心。

德不形於外,就不會咄咄逼人,強迫他人與自己苟合。有德的人,內心無比的涵容廣大,古人常常比喻,君子之德有如大地,承載萬物。天地生養着萬物,但是萬物沒有覺得應該感念天地的恩情,尤其是我們人類,對天地只知索取,非但不知感恩,竟然還向天地傾倒無數的垃圾。真正的德行,是無形,是不言之教。天地不言,但萬物不能離得了天地。

魯哀公過了幾天又對閔子做了一次自我反省。他說,從前我以爲,治理國家就是要將人民的生計問題料理好,但是自從我聽了孔夫子說到的“至人”,我於是反求諸己,不斷地在找自身的不足,唯恐我沒有真正的德行,輕率的做出什麼事,導致國家的傾覆。我們再看一看現如今各個國家的政府,領袖們也同魯哀公一樣,重視民生,可是好多國家的人民卻還是與政府漸行漸遠,甚至是經常對立的。爲什麼會是這樣?還是這個領袖的問題。

中國的歷史上,也出了許多的明君,但是那些帝王難免“作秀”的嫌疑,要讓後人說他是個仁政愛民的聖人。清朝有過一個康乾盛世,有學者就曾經研究過那一段歷史,說其實這個所謂的“盛世”,是粉飾的太平,那個時候人民餓死的不知多少,而且乾隆特別喜歡搞點文字獄,又害死了很多人。我們把歷史一路讀來,才感覺到今天這一代人是真正的有福報。能夠生在中國,學習到老祖宗留給我們的這些文化,這是最幸運的事。看看現在,全世界都在這場瘟疫肆虐之下,很多國家已經是民不聊生。我們中國人團結起來了,相信我們的政府,不離不棄,我們中國有德之實,不懼怕任何風浪。

最後,哀公說他和孔子不是君臣的關係,而是“德友”。我們聽說過“筆友”、“網友”,這裏莊子別出心裁,創造了一個新詞。什麼算是“德友”?用自身的德行互相砥礪,在道業上共同精進。修行人千萬不可以有嫉妒心,同修之間的嫉妒是很可怕的。達摩祖師被人下毒六次,這都是同道嫉妒心所致。儘管不是同一個法門,同一種宗教信仰,你的“意底牢結”和我的ideology不同,也要互相尊敬,沒有輕慢誹謗。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