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聖五臺山(一)———朝拜

飛逝的光陰,繞指前行,不知不覺敲開了九月的柴扉。瞧,美若瑪瑙的紫紅葡萄,高掛樹梢的橙黃柿子,以及咧嘴開懷大笑的金黃玉米、潔白棉花,在火紅楓葉的裝扮下,伴着徐徐吹拂的輕風,宛若一個神奇的丹青妙手,潑墨出一幅炫彩的畫卷。

九月的自然,正是這樣一幅和諧曼妙的畫卷。身處其中,靜靜聆聽,忽然發現,炫彩畫卷的脈絡中溢出幾粒清脆的鳥鳴,和着樹葉的擊掌鳴唱,共同譜寫出一曲花凋葉落的輓歌。畫卷的點綴,輓歌的鳴唱,讓諸多穿越夏季的生物,在九月的窗櫺上雕刻成一朵朵神奇的霧花。

霧花,雖讓我們在心底留下些許的不捨,卻伴着飄零的落葉,在湛藍的天空之下,助我們的回憶在筆尖不停地流轉翻騰,譜寫出一段段激盪悠長的故事。回憶是一柱檀香,擁有回憶,人生才得以豐盈,歲月才滿溢詩情。然而有些感受,只能憑藉記憶慢慢找尋最初的味道,雖很擁擠,卻不見路人。耽於回憶,宛若醉生夢死、佝僂裹挾、寂寞難耐,青春亦難免蒼白無力。

曼妙回憶,亦或幸福、感恩、高興、堅強,亦或貪婪、挫折、陰險、嗔怒,凡此種種,不難發現,其實不管我們有無柔軟的內心,均需具備一副披荊斬棘的堅強外表。看清事實,小心應對,否則傷痕累累,疼痛難忍。其實縱使我們每人最初心懷感恩,樹立正確且有價值的目標、計劃、規劃,然而隨着事態的發展,漸漸忘卻了最初的動機、信念、方向。以致經歷的某個時刻、接觸的某件東西逐漸在某些不經意間沾染了一些污垢渾濁,內心也漸漸被某些嗔恨怨怒所染污。何以解憂,唯有“救贖”,從自我內心出發,迴歸最初的本心,用虔誠之心、慈悲之心、友愛之心去積聚福德、淨除污垢。然而身處變化莫測的時代洪流,每天接觸瞬息萬變的信息,迴歸本心,淨化本我,彷彿一切又是遙不可及,“救贖”之心何以成真,也不斷引發自我深層次的思考。

九月中旬,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在網上無意之中看到了一篇中秋節徒步朝聖五臺山的文章。其實五臺山於我而言,雖曾數次到訪,然依然沒有逃離固定的旅遊風景區,所以當我最初看到那篇徒步朝聖五臺山的文章時,諸多驚喜、好奇、疑惑縈繞心頭。在我看來,五臺山雖是佛教四大名山之首,且爲文殊菩薩說法道場,然“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的招牌讓越來越多的人趨之若鶩,更讓靜謐的五臺山沾滿了越來越多的銅臭氣味。可當我再次品讀徒步朝聖五臺山那篇文章時,“朝聖”二字深深吸引我的眼球。秉着自我“救贖”、找回本心的我,帶着諸多驚喜、好奇與疑惑,勇敢地報名了中秋節徒步朝聖五臺山的活動。希冀於可以在此次朝聖中,重新積累福慧資糧、清淨業障,培養智慧、慈愛、悲心、虔敬心和真誠的出離心,積聚福德、淨除染污。

談起朝聖,腦海中率先浮想起曾經在藏區看到的衆多朝聖者。他們身着樸素,或結伴同行,或獨來獨往,用“磕長頭”的方式真誠禮佛。五體投地葡訇,雙手向前直伸,每伏身一次,以手畫地記號,起身前行到記號處,再次重複膜拜,週而復始。化堅實的信仰爲一次次身心合一,千里不遙,一路跋涉。甚至不少朝聖者凍死在朝聖的風雪旅途中,死後冰雕般的姿態依然保持着禮佛虔心,朝向着自己內心的信仰。深入骨髓的膜拜,浸染着信仰的葡訇,磨穿着日月的穿着,只爲尋找心中永不消失的淨土,朝聖者無不令人稱讚景仰。

徒步朝聖五臺山,雖不及藏區朝聖者般匍匐前進,但也遠不是諸如“上車睡覺,下車拍照”般旅遊團悠閒自得。儘管曾經參加過不少戶外活動,但當聽聞徒步朝聖五臺山線路,即諸位高僧朝聖之路,心中亦不免多了幾許崇敬、擔憂。遵循高僧朝聖路線,宛若與高僧同行,助我“救贖”、找回本心,越想越覺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然而多日未鍛鍊的我,每當想到五臺山海拔之險峻、地勢之險惡、天氣之惡劣等諸多客觀事實,心中擔憂之情不免如日俱增。擔憂之心,果不其然,出行前幾天,五臺山地區更是預報中秋假期將會有大面積降溫降雨,彷彿預示此次朝聖之旅將會困難重重。

9月19日清晨五點多,簡單洗漱完畢,整好妝容,背上行囊,準備出發。“夜來秋雨後,秋氣颯然新”,忽然發現,不知何時起外面竟然淅淅瀝瀝下雨了。秋雨菲菲,飄飄灑灑,如絲、如絹、如霧、如煙。秋雨是那麼纏綿、淒涼,隨風擺動的樹葉,在空中不停的舞動,給人以靜靜的遐想和沉思。清晨的秋雨,彷彿也在暗示朝聖五臺山之旅必定艱辛異常。清晨六點,淅淅瀝瀝雨中,我來到指定地點等候。不多時,一輛黃色中巴車來到接站點,而這正是主導此次朝聖行程的天津嶺風戶外的車輛。

接下來六個餘小時中,車輛走榮烏,換津雄,倒京昆,出高速,進省道,穿鄉村,入山野,終於在9月19日中午十分,終於來到位於山西省忻州市繁峙縣五臺山風景區內的鴻門巖,此地正是此次徒步朝聖的起點。儘管行程開始之前,經過查閱當地天氣,對於此次朝聖之旅的困境,自我內心多少具備一些準備。然而下車後,親身接觸五臺山天氣,還是感到了些許恐懼。下車的鴻門巖,煙雨綿綿,狂風捲天,路面溼滑,煙霧嫋嫋,根本看不清遠方的美景,而體感溫度比天津至少低了10度。儘管五臺山天氣異常艱險,然並沒有澆滅我們一行人朝聖的熱情。換上厚衣服,穿上雨衣,背上行囊,手持登山杖,我們一行約16人朝着自己的朝聖目標,頂風冒雨勇敢前行。

五臺山又名五峯山、五指山,因“五峯聳出,頂無林木,有如壘土之臺,故曰五臺”。在數億年的地殼運動中,五臺山的五座山峯逐漸形成北高南低,呈東北中西南走向之勢。東、南、西、北、中五臺,勢若游龍,宛若一隻張開但卻指頭微屈的手掌。東臺爲食指、北臺爲中指、中臺爲無名指、西臺爲小拇指,這四臺自東向西連綿起伏呈弧形連成一體,而南臺孤立聳峙,宛若大拇指一樣形成另一道山脈。東南西北中五臺,恰似一張巨大的手掌,立於宙宇之中,傲於天地之間。歷代高僧朝聖的線路,恰似沿着手掌慢慢探尋,終將雙手合十,完成虔誠的禱告。

我們一行人從鴻門巖頂風冒雨往東臺方向艱難行徑。從鴻門巖去東臺的路,相比於其他路線相對容易。鴻門巖海拔2540米,爬升到東臺望海寺海拔2790米,累積爬升只有250米,上升少路線短。然而“嫋嫋秋風動,悽悽煙雨繁”,淅淅瀝的秋雨,霧氣濃密,狂風怒號,外加泥濘溼滑的路面,給我們這羣向上攀爬的一行人,增添了諸多的不確定性。沿途的秋雨,好似用千萬支魔指,撥動着千萬條琴絃,共同彈奏出千變萬化的魔音。縱使身着雨衣,但狂風驟雨的旅途,依然無法抵擋秋雨、狂風、泥土等混合而成的多種衝擊,彷彿在一步步消磨我們朝聖的內心。

沿途的秋雨,配合着呼嘯的狂風,不停拍打在我們臉上,清新自然不絕於此。手持登山杖,一步步沿着泥濘溼滑的路面,雖留下淡淡的痕跡,卻溫馨甜美。我們一行人頂風冒雨,爲了自己內心的目標,徜徉於暴風驟雨中,雖艱難,卻悠閒自在、活力四射。翻過一座山,越過一道梁,“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只關注自己腳下路面的我們,用時約一個小時,終於成功登頂東臺望海峯,來到東臺牌坊門口。受制於雨天狂風的影響,登頂2790米的東臺,給人感覺不是偉岸、壯闊,而是一種“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的豪情壯志。壯如聳立的巨象,蒸雲寢壑,爽氣浮空,極目遠眺,宛若仙境。

沿着距離牌坊不足數十步的臺階,繼續登頂,便來到了東臺的核心區域———望海寺。作爲五臺山東臺頂上的寺院,該寺坐北朝南,寺內正殿爲五間佛窟洞,殿內主供聰明文殊菩薩。走向臺階,率先映入眼簾是一座七層高的寶塔。也許受制於寒冷風雨天氣的影響,當我們一行人走進寶塔時,發現此刻的寶塔內早已護佑數十位與我們相仿的行者。寒冷的風雨中,來自全國各地近百位行者,安避於並不寬敞的寶塔,雖擁擠,然朝聖之光卻愈發光彩奪目、熠熠生輝。

寶塔內簡單休整後,我們一行人在領隊的帶領下,走出寶塔,沿着寶塔旁邊的斜坡繼續向上行進,不出數十步便來到望海寺供奉文殊菩薩的主殿。鑑於主殿內有法會,我們一行人並沒有在主殿內做過多停留。走出主殿,沿着門口的階梯下行約三十步,領隊帶着我們來到了望海寺掛單處。“掛單”是佛教專有名詞,指行腳僧到寺院投宿,並把自己的衣掛在名單之下,故稱掛單。受制於寒冷天氣的影響,領隊出於安全考慮,第一天朝聖線路只能稍作調整。待詢問大家後,領隊帶着我們一行人集體選擇在望海寺住宿,即爲掛單。親身體驗一下,行腳僧人自身篤定的信仰,以及朝聖的艱辛。

接下來查身份證、繳費,在望海寺居士的指引下,我們一行人完成了掛單前的所有準備。隨後在居士的帶領下,大家秉着男女分房的宗旨,來到屬於自己的掛單宿舍。宿舍住12人,上鋪睡一人,下鋪睡兩人。來自城市的我們,儘管深知手機等電子媒介的危害,但當平穩安坐於牀鋪之上,發現電子媒介不具備任何信號時,依然讓大家有些手足無措。缺少了手機的加持,安坐於牀鋪之上的我們,討論最多的話題,離不開兩個主題,即何時開飯、轉天徒步朝聖時天氣能否轉晴。

沒有了手機的加持,讓我們一行人自我內心多了幾許平淡與平和,平淡中又蘊含着一份虔誠,平和中又蘊含着一份慈悲,讓人安心,又讓人敬畏,然卻不恐懼、不傷悲。大家安坐於宿舍約三四個小時後,外面的風雨依然沒有停歇,忽然有人告知“寺院開齋飯了”。聽到這話後,我們一行人集體來到望海寺齋堂———“五觀堂”,排隊打飯。排隊中,突然發現原來受天氣影響,此時望海寺掛單人員已達數百人,乃是來自全國各地且與我們類似的行者。排隊數分鐘後,我們相繼走進“五觀堂”。

在居士的告誡下,自己取餐具,自己打飯,自己找就餐位置。打飯時我發現,齋堂內飯桌擺放,分爲四個區域,最前面爲女衆區,最後面爲男衆區,兩個區域中間爲法師區,同時位於三個區域最外側爲員工區。齋堂牆壁四周,張貼各色小和尚的卡通人物圖像,上面赫然印着“止語”二字,以及一些簡明扼要的佛家偈語。齋堂內一切的裝扮,彷彿都在告誡來此喫飯的人們,要杜絕所有世俗往來,斷絕一切凡心雜念,用止語來達到一種更大地精進,一種境界更高的修行。自己打飯後,找到同行人並共坐於一桌。旁邊的夥伴不時小聲告誡“飯菜一定不要剩下”,不剩飯菜其實也是一種修行。飯後,居士再次提醒我們,餐具自己刷洗乾淨,並重新放回拿取的地方。

自取餐具,自己打飯,自行找坐,嚴禁交談,餐具自己刷洗並放回原位,等等諸多條件,讓我們這羣來自全國各地的行者,產生了些許的不適感。其實齋堂內所有的一切均爲修行,止語的目的,也並非是一般意義上認爲的爲了避免言多必失,擔心泄露內心的什麼祕密,擔心得罪別人,實際上是爲了訓練自己的心,訓練自己的慈悲和智慧。其實從齋堂的名字便可以看出,齋堂亦爲修行之所。所謂“五觀堂”指入堂前需要思考的五件事,即計功多少、量彼來處,忖己德行、全缺應供,防心離過、貪等爲宗,正事良藥、爲療形枯,爲成道業、故受此食。看似普通的喫飯,也是一種修行,也是一種朝聖,更是一種別樣的朝拜。

晚飯後風雨依然沒有停歇,重新回到宿舍的我們,思考最多的依然是轉天是否雨過天晴,徒步朝聖線路如何行進。受制於天氣緣故,我們這羣人臨時停留於東臺望海寺,也許佛家是想提前考驗我們朝聖的意志,磨練我們朝聖的心智。風雨終歸過去,彩虹終歸湧現。而我們一行人,看似無關緊要的望海寺掛單,也必將收到一份屬於自己別樣的朝拜盛禮。

一切均是最好的修行。躺在宿舍牀上的我,縱使外面風雨飄搖,彷彿聆聽到了佛家的聖音。靜靜修行,靜靜沉思,靜靜朝拜,靜靜等待,相信轉天必將雨過天晴,再現彩虹!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