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肖蓓:用緙絲織造一幅二次元漫畫


事先,並不知道禾鄰社是個什麼機構。我冒着颱風夾帶來的大風大雨去思南書局赴約他們的活動,是因爲這場名爲“當藝術家遇見非遺工藝傳人”的講座,嘉賓之一是緙絲非遺工藝創新手藝人何肖蓓。

事先,我也不知道何肖蓓已是B站的手藝紅人,仔細端詳講座海報上何肖蓓的照片,年輕得叫人妒忌。這麼年輕的小姑娘,居然選擇了緙絲來譜寫自己的人生華章,實在令人好奇。

何以好奇?得從緙絲講起。

更多的人是通過一部電視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瞭解到,有一種傳統民間藝術叫緙絲。

出現在三集電視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第二集中關於修復緙絲的片段,在讓觀衆認識了緙絲的同時,也讓我們覺得緙絲藝術也許會成爲絕響——當故宮的緙絲修復專家陳楊就坐在織布機前織造緙絲的時候,電視片的畫外音告訴我們:緙絲在日常生活中的知名度,遠遠低於織錦緞。緙絲的使用者非富即貴,皇帝龍袍使用的就是緙絲工藝。緙絲作品完成以後,只看得見緯線圖案而看不到經線,有一種雕刻的立體感,這也是緙絲名字的由來。緙絲是一項很繁瑣耗時的工藝,織造者把圖案稿襯在經線下,根據圖案和色彩進行搭配,每一個過渡色都需要變換色梭。繪畫中一筆可以得到的變化,在緙絲中就要分解成無數的色塊,一點點織就。一個熟練工一天也就能織成幾寸緙絲——將緙絲織造之難與繪畫這麼一比較,不少《我在故宮修文物》的影迷覺得,陳楊她們之後大概不會有年輕人會將時光拋灑給緙絲工藝了吧?

誰知,這個名叫何肖蓓的小姑娘,卻因爲一手緙絲織造技藝成了B站的網紅。


思南書局的報告廳雖不大,但屋外正風雨大作。滿座前來參與“當藝術家遇見非遺工藝傳人”活動的市民沒有被颱風拖住腳步,大概也跟我一樣,是被美麗的小姑娘加緙絲工藝這個組合所吸引的吧?不過,活動現場的組合是知名繪本畫家貴圖子和何肖蓓,兩位女性在4月由禾鄰社組織的“禾鄰共創營”的活動中結爲對子後,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後,繪本畫家創作出極富想象力的繪畫作品,而何肖蓓則將貴圖子的作品用緙絲工藝表達了出來。跟師傅學了數年後已經能在織布機前獨當一面的何肖蓓,與貴圖子合作以後更加認同了電視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的說法,“繪畫中一筆可以得到的變化,在緙絲中就要分解成無數的色塊”, 她感嘆道:“織造緙絲實在太難了”。

既然如此,畢業於大學中文系的何肖蓓,何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呢?何肖蓓說,還在武漢上大學的時候,因爲對民俗工藝深感興趣,做的畢業論文就與民俗文化相關,爲此,還特意去學了刺繡。大學畢業後,已經在銀行謀求到穩定工作的90後小姑娘,終究不能忘情於老師在課堂上提到過的蘇州緙絲工藝,於2018年辭掉工作離開故鄉重慶來到了蘇州王建江緙絲工藝工作室,追隨緙絲世家第六代傳人學習緙絲織造。經過三年的苦練,來到“當藝術家遇到非遺工藝傳人”的活動現場時,她呈獻給我們的作品,除了與貴圖子聯袂完成的那幅《大船》外,還有一幅清代畫家惲壽平的《牽牛》和一幅受二次元動漫啓發完成的《鬼滅之刃》。

只道山水和花鳥纔是緙絲工藝所能表達的主題,一對憨態可掬的兄妹爲主體的《鬼滅之刃》出現在何肖蓓的緙絲作品中,真令在場的我們大感意外。當何肖蓓大方地允許我們傳閱這幅《鬼滅之刃》時,作品總是在一個人的手裏擱置的時間長了些,迫不及待想要零距離觀賞二次元動漫風格的緙絲工藝作品的下一個人,只好用各種表情暗示:快點傳過來嘛。

看過何肖蓓的作品後,我想到了被上海博物館收藏的南宋朱克柔的傳世之作《蓮塘乳鴨圖》。在這幅緙絲藝術品上,只見紅荷、白鷺、翠鳥、青石等等生動地佈局在畫面上,給人以色彩豐富、溫馨可人的藝術觀感。尤其是作品尺幅之大,在有着“一寸緙絲一寸金”說法的專業領域,《蓮塘乳鴨圖》將受啓發於西域的緙絲毛織品、始於唐朝的絲質緙絲工藝,發揚光大到了頂尖水平。

正因爲《蓮塘乳鴨圖》的藝術地位,讓我對何肖蓓將二次元動漫風格引入緙絲工藝產生了疑惑。當何肖蓓感慨自討苦喫地將《鬼滅之刃》上妹妹的和服設計成漸變色,從而給自己的織造過程增添了很大麻煩時,我問何肖蓓:“師傅對你的創新有看法嗎?”何肖蓓笑答:師傅對我的要求就是能把緙絲工藝傳承下去。就是這個緣故吧?何肖蓓將自己織造兄妹圖的過程拍成了視頻,放到了B站上,時下點擊率已達數十萬。何肖蓓自豪道:這10多萬點擊我視頻的網友,如果有數萬人留言說緙絲工藝了不起,如果有數千人能因爲這條視頻而關注緙絲,如果有數百人因此願意停下腳步欣賞緙絲工藝,如果有數十人願意走進我們的工作室嘗試學習緙絲工藝,最後又有幾個人願意投身到緙絲工藝中,我想,我做的所有努力都是值得的。


何肖蓓的一席話,不僅贏得了我們的熱烈掌聲,也讓活動的主辦方、禾鄰社的工作人員頻頻點頭,因爲,何肖蓓也說出了他們創辦“禾鄰共創營”的初衷:培養中國想象力,嘗試將繪畫藝術與傳統工藝融合。

要呈現“禾鄰共創營”成果,幾場講座是遠遠不夠的,所以,“當藝術家遇見非遺傳人”講座的現場,也是禾鄰社舉辦的“當古老手藝遇到新潮藝術”的展覽場所。等到講座結束後,我留在原地細細打量展覽的展品。這些展品表現的都是當下的熱門話題,但採用的藝術手段卻是泉州的提線木偶、平遙的推光漆器、蘇州的竹刻等傳統工藝,至於活動的主辦方於懸掛在展廳裏的風鈴下方繫上他們收集來的童謠,並鼓勵到場的小朋友摘下童謠朗誦起來的做法,則讓那些跟隨爸爸媽媽來看熱鬧的男孩女孩,瞬間變成了活動的積極參與者。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