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論語份學習分享

一、子曰:“孟子反不伐,奔而墊,將入門,策其馬,曰:‘非敢後也,馬不進也。’”

意思:孟子反是一位勇敢又幽默的將軍,行軍打戰時,遇到撤退的時刻,他都會讓士兵們跑在自己的前面,他來墊後。直至士兵們安全進入城門,他纔會快馬加鞭衝入城門。但他又是一個不炫耀自己功勞的人,總是戲稱自己的馬跑得太慢,並非他想墊後。

感悟:這樣的人是難得可貴又可敬的。從他身上學到爲人處世多幾分幽默和自嘲,當別人誇我們的時候,可以用自嘲的方式迴應。

就如孔子那般,人們誇他六藝俱全,他卻自嘲稱那是因爲自己出生低賤,所以做過很多工作。

運用:學會雲淡風輕地掩飾自己的付出,既不會給他人受之有愧的壓力,也不會讓人覺得愛出風頭的感受。當別人誇獎自己時用自嘲代替自貶給人過度謙虛感,也是高情商的一種表現!


二、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難乎免於今之世矣。”

意思:祝鮀是一個口才極好,能說會道,善於表達;宋朝是宋國的一個公子,長得相當俊美。

孔子去了一趟宋國見到這兩個人後,不由感慨: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要麼像祝鮀一樣口才好,要麼像宋朝一樣摸樣俊;這兩類人喫得開,而像孔子這般模樣一般的正人君子要憑真本事混飯喫真的不容易。

感悟:對於這一句我不大認可,也許是時代變了,慶幸生在這個時代。會說話的有飯喫、長得俊得有飯喫、正人君子憑本事更有長期飯喫。

會說話也是一種本事,模樣不俊的明星很討喜的大有人在(辣目洋子就是典型的例子),而模樣也能靠後天修煉提升(身材、和氣質),如今整容臉橫行的社會,身材和氣質比起五官也顯得更重要。

三、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意思:人這一輩子要想安生立命靠的是正道,正人君子有真本事雖然走正道實屬不易,短期來看拼不過弄虛作假的人,但是他們不過是社會規則短期的作用;長期下來最終還是自然規則起到作用,不要去羨慕僥倖者。

感悟:想起學習寫作時,老師經常跟我們說做賬號不要去羨慕,那些投機取巧的作者,有時候會看到有些號粉絲和閱讀量很好,但其實沒啥內容,靠的是一些博人眼球的圖片或帶黃色的文字,雖然短期他們搶跑,也取得成效。

但是這樣的號是不值得羨慕的,他們不過是帶着僥倖的心理做短期的收益,最終會被平臺封號。

運用:所以無論做什麼,沉下心來好好做內容,對外界有價值纔是長期複利的事情。

四、子曰:“誰能出門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

意思:誰出門不是從大門出去,可爲什麼很多人做事不走正道。

感悟:想到當下內卷的狀況,只要有一個人爲了搶跑走了後門,比如好學位只能靠關係,比如提高成績只能上補習班,那麼就會很多人跟着走後門;逼着良人也只能跟着跳窗,因爲走大門只有死路一條。

如果人人都能學澹臺滅明,行不由徑,都不去走捷徑,大家規規矩矩走正大道;如果有權者都能如澹臺滅明,非公事,未嘗至於偃之室也。做到公平公正,不用權貴去謀取私利。大門纔會有門,人們也不用走後門,也就不存在後門了。

這種過於理想化的想法是不可能存在的,也許當一切都靠搖號來決策的時候,才能真正實現公平公正吧。

但是話又說回來,這種走後門靠的也是一種實力,在某種意義它能促使人們力求上進,只有付出足夠多的努力才能實現心中的慾望。

五、子曰:“質勝則文野,文勝則質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意思:有的人注重內在的修養,不在意外在的修飾,雖有內涵但卻不修邊幅。有的人注重外在美,看上去外表光鮮亮麗,但實則毫無內涵。

感悟:這兩種都顯得極端,真正讓人喜歡的是內外兼修的人,既對內在有要求,對外在也有講究。這種文質彬彬者才稱得上君子。

現代卻又出現另外一種極端,要麼既無內涵,也不修邊幅;要麼既有內涵又有外在美。

六、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意思:這是學習的三重境界:

知之者——普通,不得已而學,爲了謀生而學,最終成爲普通的知識分子。

好之者——努力,爲了追求理想而學,最終能成爲某一領域的專家。

樂之者——享受,學出境界的人,不做這件事會難受,學出心流的感覺,最終成爲奇才。

感悟:這三種境界並非是一種永恆的狀態,有時候剛學一個新東西,我們可能因爲不得已而學,學着學着發現自己很喜歡,並有了新的目標,爲了這個理想努力的學下去,若干年說不定就成爲某一領域的專家了。

個人認爲芸芸衆生能知之學就很不錯了,至少有一技之長傍身,不至於不學無術,如果能達到好之學那就是幸運了。至於樂之者就是鳳毛麟角的存在了。 

七、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意思:認知水平高的人,可以講高級的東西;認知水平低的人,不要講高級別的東西,因爲講了也沒用;他們接受不了。

有兩種人我們是難以改變的,上智和下愚。

上智如老子,所知已經接近真理,下愚認知水平越低越固執,難以接受新知識。

感受:去聽課的時候,臺上的老師開場時也會先提問,或者提前讓大家填資料,以此來了解授課羣衆的整體水平,從而調整講課的內容。

運用:我們日常與人溝通也該如此,對上級、下屬,不同客戶羣體、老人、孩子以及我們另一半,根據對方的認知水平來調整講話內容。

還能根據大佬跟我們說話的內容與跟他人講的內容的差別,來判斷自己的認知水平的高低。


八、樊遲問知。子曰:“務民知義,信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

意思:孔子的車伕(樊遲)問孔子何爲智慧?何爲仁?孔子根據車伕的認知水平跟他說:“讓他引導他們那裏的農民百姓懂禮儀,要敬鬼神但同時又不能太迷信;這便是智慧!”

“先耕耘後收穫,享受做事的過程,對結果不要太在意,這便是仁者!”

“或先義而後利:把重點放在做這件事自己能承擔什麼樣的後果上,而不是盯着利益分配上,這也是仁者!”

運用:結合上一個論語,對於沒啥文化的人,想要他們準守規則,講道理講法律不如講鬼神,對於他們來說,鬼神的存在比法律更有效,舉頭三尺有神明對人們起到約束行爲的作用,可避免他們行差踏錯。

感悟:作爲一個普通人,懂禮儀,有一定的信仰和敬畏之心,多做好事不幹壞事,就已經很有智慧了。

做事情,能享受的過程,不計較結果的人,往往結果也不會太差。

做事能多考慮最差的結果,比如投資或者與合作,多想想會有哪些風險,自己能否承擔?而不僅僅只看到利益,以及怎麼分配。這樣無論結果如何都能承受,也更容易贏得他人的長期合作。這大概是仁者的一種表現!

九、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意思:智者的樂入水,仁者的樂如山;智者靈動求變,仁者安靜,堅守;智者活得快樂,仁者長壽。

感悟:一個人想要活好這一生,既要有智慧,也要有仁道;既要靈動如水,也要沉穩如山。

只有山水相隨才能活出一副美麗動人的山水畫。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