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老師評析 | 消除師生溝通中的認知偏差 康老師評析 | 消除師生溝通中的認知偏差

康老師評析 | 消除師生溝通中的認知偏差

評析案例《學生和我“作對”後》

案例中,黃老師把溫同學的哥哥當作榜樣,當衆表揚,因爲在黃老師的話語體系中,利用假期在天橋上擺攤,是一種有意義的社會實踐,是值得稱讚的。

而溫同學卻認爲,哥哥“擺地攤很丟臉”。

後來的電話羞辱老師,就是由此而來。

師生雙方對同一件事的認知出現了偏差,是產生矛盾的根源。

筆者認爲,師生雙方在溝通中出現認知偏差,造成情感罅隙,大致有以下原因:

一、刻板印象

班主任老師,尤其是有一些管理經驗的班主任,會憑藉自己多年的經驗開展班級管理,對待學生也容易採用“人以類聚”的簡化思維進行認知和評價,使用慣性思維,對不同學生或事物產生的比較固定、概括而籠統的看法,從而形成刻板印象。

看到男女生“不正常交往”,就貼“早戀”的標籤,只要“早戀”就一定影響學習,就要批評教育,強行拆散;

看到學生學生分數下降,就一定是態度不端正,學習浮躁了,於是,又是一番說教……

學生由於知識、視野的侷限,也容易用刻板印象來看待老師。

老師批評自己,就是給自己壓力;給老師打招呼沒回應,就是不喜歡自己了;老師長得兇,一定不好惹……

二、自我投射

造成師生認知偏差的重要心理機制之一是自我投射。

即當事人內在心理的外在化,以己度人,把自己的情感、意志、特徵投射到他人身上,強加於人,認爲他人也是這樣。

文中的黃老師大致就是如此。

在黃老師看來,擺地攤屬於“勤工儉學”,是傳統勤儉作風的表現,值得大肆宣揚。

畢竟在成年人的意識裏,勤儉是一種優良的家風,社會實踐活動,也有多方面的教育意義。

這就是黃老師個人內在價值觀外化的表現。

但這種傳統的價值觀,在溫同學心中並沒有認識到,所以,就產生了誤解與矛盾。


三、盲點盲維

很多時候,我們認知事物會有盲點,對事物認識不全面、不客觀。

而影響我們認知的還有“盲維”。

“盲維”,就是一個人從來沒有意識到的、看待事物的維度和視角。

就像聾子第一次看別人放鞭炮,他聽不到聲音,就很不理解:好好的一個紙卷,怎麼說散就散了?

學生是未成年人,知識積累、人生經驗還很少,出現認知“盲點”“盲維”,尚可諒解。

但很多班主任拒絕學習,不能時常更新自己的認知,也容易出現“盲點”“盲維”,從而與學生產生認知偏差。

例如:當下學生中,不少人都有一個夢想:做電競運動員或電競主播。(這與社會享樂的大環境有關。)

這些想法在很多班主任看來,是不務正業,是玩物喪志,是差生的無奈選擇,要堅決制止,嚴厲打擊。幾乎沒有一個老師(包括家長)會主動認同學生打遊戲的,並作爲人生目標的。

這就是沒有認知到電競運動的積極價值,自我的認知中有“盲維”造成的。

黃老師如果能換個視角看待整個事件,或精通一些青少年的心理學知識,可能就不會因爲“這件事我受了重傷”,還好,他“也受到了教育”。

消除溝通中的認知偏差,班主任該做些什麼呢?

一、建立開放的師生關係

關係是人際交往的根本,師生交往也要在良好關係的基礎之上開展。

在親和開放的師生關係下,如果雙方出現認知偏差,師生就會主動溝通,消除同一事件不同解讀而造成的認知矛盾、情緒衝突。

案例中,如果黃老師與溫同學有足夠開放、親近的師生關係,當老師講到哥哥擺地攤事例時,溫同學就能及時表明自己看法和態度,而不是用電話羞辱的方式,表達自己的不滿。

二、多傾聽、少判斷

事實往往是客觀的,而如何看待評價,則是個人認知基礎上的再解釋。

班主任在與學生交往時,儘量做到多傾聽,少判斷,以免因爲自己認知的潛意識,和前認知的刻板印象,造成理解上的偏差,彼此誤會。

班主任也要不斷教育學生尊重他人,學會傾聽,不隨意議論人,教會學生把人與事分開,學會客觀闡述事實,以理服人。

三、不斷學習擴充認知

教師是教育者,更應該是學習者。

班主任認知邊界擴大了,可以減少認知“盲點”“盲維”,拓展認知視野,不被狹隘認知限制,不會僅僅以道德來評判學生,從而減少認知上的偏差,以更開放的心態看待學生,也影響學生深入學習,開拓認知。

四、教育學生形成統一的價值觀

班級作爲一個團隊,應該有統一的價值觀。

當然,這並不是班主任搞“一言堂”,而是在實際教育教學過程中,保持與社會主流認知協調。

班主任要時常召開主題班會進行統一思想、引導認知,並適時地利用教學情況、抓住教育契機,從價值觀、人生觀、享樂觀等不同方面入手,進行個別學生的思想教育,從而讓師生雙方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保持一致。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