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記:樸素的結果正義

今天看了一部電影,陳凱歌的《道士下山》,王寶強是主演,看這部劇的原因,是因爲先看了許知遠的十三邀,正好看到徐皓峯這期,他是很多武俠劇的原著作者,編劇,武術指導。

關於他的作品有關:2006年,創作紀實文學小說《逝去的武林》 。2008年,創作武俠小說《國術館》 [。2011年,執導個人第一部電影《倭寇的蹤跡》,從而開啓了他的導演生涯  ,他憑藉該片入圍第48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新導演獎  。2013年,憑藉動作片《一代宗師》獲得第33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編劇獎  。2015年,憑藉自編自導的武俠片《師父》入圍第52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獎  。2017年,執導的武俠片《刀背藏身》獲得第41屆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最佳藝術貢獻獎  。

在許知遠採訪他時,他講了他對武俠的理解,以及小時候跟着二姥爺長大的經歷,這期節目沒看完,看了一半,忙其他的事了,突然想找一部電影,正好他們講了道士下山,我就去看了。

因爲一個創作者他的思想絕對是在他作品中的,所以我猜想,作爲道士下山的原著作者,電影裏絕對有他的思想,果然,整部劇看完,哪怕這部劇不知道是誰的原因,是陳凱歌,還是張挺,這部劇評價不好,我看着也是莫名其妙。

劇中好幾句臺詞,在徐浩峯採訪中,分享他二姥爺時,那是他二姥爺的語錄。

王寶強飾演的何安下爲師父報仇,把師孃與師父的弟弟殺了,他作爲一個道士心慌地跑到佛祖面前跪了七天,以及後來張震飾演查老闆要爲周西宇報仇,彭乾吾的兒子要爲父帶過,彭自己先死,說放過我兒子。

等等,這些講的都是恩怨。

周西宇死的時候沒說是誰殺了自己,是想平息恩怨,但後人不行。

就像何安下殺了師孃與道融時,方丈說,他們殺人,你去報仇,你也殺人了。

這就跟今天看的羅翔的採訪主線對上了。

羅翔老師對法的定義。

羅翔老師在十三邀的分享,我全部看完了,主要觀點就是,我們的社會,還有秩序,是要走程序的。

老百姓追求結果的正義,快意恩仇,行俠仗義,我們每個人都追求,但往往有時候這個追求正義時,只注重結果的正義,會帶來不正義,帶來反面效果。

其實關於這個想法,在很多影視劇裏都有體現,我想他們知識分子都會有這種矛盾,所以他們的作品會體系出這兩種價值的衝突。

在寧採臣《龍門鏢局》有一集體現過這種衝突。

盛秋月是當地大姐大,領着一幫小弟下去收小商小販保護費,陸毅扮演的是當地知縣還是一個什麼官,一直在抓盛秋月。

但盛秋月不是傳統意義上,純壞人,他收保護費的價錢微薄可憐,一家收不了多少錢,但是她等待的小弟整天都在保護這條街,這些街坊們,因爲有外來侵犯,也可能是別的村,別的街道。

觀衆們看的時候很討厭陸毅扮演的縣官,一直在抓秋月,秋月說,你把我抓起來,這些街坊鄰居面對其他欺負時,沒人出來幫忙擺平,陸毅說,有縣官,有法律,有大明的法律條文。

但秋月他們就是結果的正義,老百姓喜歡,觀衆看的也喜歡,但不符合大明法律,他們就是犯法了。

暫時感悟這麼多,晚安。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