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莊漫筆——《徳充符》十一

惠子謂莊子曰:“人故無情乎?”莊子曰:“然。”惠子曰:“人 而無情,何以謂之人?”莊子曰:“道與之貌,天與之形,惡得不謂 之人?”惠子曰:“既謂之人,惡得無情?”莊子曰:“是非吾所謂 情也。吾所謂無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惡內傷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 也。”惠子曰:“不益生,何以有其身?”莊子曰:“道與之貌,天 與之形,無以好惡內傷其身。今子外乎子之神,勞乎子之精,倚樹而 吟,據槁梧而瞑。天選子之形,子以堅白鳴。”

前面莊子講到“有人之形,無人之情”,緊接着惠子就提出疑義,人假如說無情,那還算作是人嗎?

這個“情”字,可以說誤盡了人的一生。古今中外,無論是帝王將相,才子佳人,誰都逃不開、闖不過情關愛鎖。佛陀的兩個弟弟,一個叫難陀,他娶了個貌美的妻子,爲了度化他,佛陀帶着他去天上和地獄遊覽,警醒他斷舍愛慾,出家學道。佛的另一個弟弟,就是大名鼎鼎的阿難,有一次入城乞食,被摩登伽女迷惑,差點破了戒體。可見,情慾實在是難以斷除,因而古來大德講,要想修行成道,先得要出的了愛河。

我們回頭再看莊子與惠子的議論,莊子說人本來就是無情的,因爲“道與之貌,天與之形”。人也是由大道生成的萬物之一者,我們的天賦德能,我們的自性,本自具足,無須後天再予增益。所謂的“情”,都是人的執着分別心,對境遇所做出的反應。這些喜怒哀樂愛惡欲,統稱之爲“是非”。莊子說無情是“不以好惡內傷其身”,也就是說,放下自我對事物的評判,不要以“我”爲中心,拿着“我”的這套價值觀以爲準繩。

同時,還要“常因自然而不益生”。我們人人本具如來藏心,這個真如自性包羅萬有,是不需要從外面找來什麼東西添加上去的,所以老子講:“爲學日益,爲道日損”。學道是做減法,而我們終其一生,是在畫蛇添足,希望錦上添花。追求口腹之慾,名聞利養,爲了證明自身存在的價值與意義,用通俗的話說,是在刷存在感。以爲物質上擁有了什麼,就有了安全感,而一旦失去,便頓感痛苦。這都是人的自我欺騙,沒有認識真正的自己,與大道完全背道而馳。

我們自身最重要的珍寶,不懂得去愛惜,反而將金銀珠玉當作了寶物。莊子批評惠子,整天坐在樹下,誇誇其談他的“白馬非馬”、“離堅白”論調,損耗着自己的精力,浪費掉美好的人生,徒逞口舌之勝。魏晉時代,社會上盛行“清談”風氣,文人學者手拿麈尾,坐而論道,談論的都是玄學。這樣的風氣,在今天的學界依然存在。

很多學者喜歡研究佛學,但是這種僅僅侷限於章句典故之間的學問,於人於己並無實益。他們的著述,終歸是“禪外說禪”,如同站在博物院的玻璃圍牆外,窺得那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的一斑,卻不能伸手觸摸,切身感受到這些文物的溫度。

《徳充符》講到這裏,我們已經學習了這篇文章的宗旨,什麼是真正的德,不形於外,不給衆生帶去壓力,這是道家所謂的“至德”。德充實於自身,自然而然地在一言一行間流露,絕不是矯情做作,絕非作秀,只是在尋常生活中,一點一滴中,真誠的表現。所以修行是關乎自己的,只有將自身德行修養到位,纔有資格談及兼善天下,利益衆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