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岁时记》作者的家世与生平

1. 作者的家世与生平


宗懔,字元懔,又字怀正。南朝梁人。约生于公元500年,卒于公元563年。

祖籍南阳陧阳(今河南邓县)。


宗懔出生于江陵一官宦世家。

西晋永嘉年间,宗懔八世祖宗承因军功封柴桑县侯,授职宜都郡守,后死于任上。他的子孙因而在荆州江陵定居下来。

自西晋末年至南齐末年,经历了近两个世纪,侨居江陵的宗家,除宗谱上有关远祖的历史记述外,宗家已是地道的荆州土著。

宗氏家族在南朝宋齐梁三代,代有闻人,直到宗懔父亲宗高之,仍任梁山阴县令、南台侍御史。


宗懔很早就是一位闻名乡间的博学少年。

少年宗懔,聪颖明敏,喜好读书,史称其 “昼夜不倦”,与人交谈常引经据典,乡里人因此称他为 “小儿学士”。

在 “敦悦诗书” 的梁代,才学是晋身仕途的资本。

宗懔因家风薰陶,加上个人天赋及勤苦努力,具备了进入主流社会的一切条件,只等时机到来。


梁武帝普通六年(525年),宗懔26岁,被地方举为秀才。

此据《周书》本传。

据《梁书》卷三载,普通七年(526年)冬十月,湘东王萧绎始由丹阳尹改为荆州刺史。

次年,梁武帝将镇守西土荆州的重任,委派给第七子湘东王萧绎(508-554年)。

萧绎自幼以好学为梁武帝所钟爱,年龄稍长更加好学。

有 “博综群书,下笔成章,出言为论,才辩敏速,冠绝一时” 之誉 (《梁书》本纪第五)。

勤学、富有才名的萧绎,出镇荆州时不过十八九岁,意气风发。

来荆州不久,寻访地方才俊。

他对长史荆州人刘之遴说,“贵乡多士,为举一有意少年”。

刘之遴马上报荐了宗懔。

湘东王听说有这样一位与自己同样嗜好读书的年轻人,迫不及待,“即刻引见,令兼记室”。

宗懔曾应湘东王之命,连夜撰作龙川庙碑,“诘朝呈上,梁元帝(萧绎)叹美之”。

宗懔与梁元帝虽出身不同,却有同样禀赋与才情。

二人情好三十年,宗懔由此开始了他的仕宦生涯。


大同六年(540年),萧绎移镇江州,宗懔随往,任刑狱参军,兼掌书记。

历任临汝(江西临川)、建成(高安)、广晋(鄱阳)三县县令。

后因母亲去世,离职服丧。太清元年(547年),萧绎再牧荆州,以宗懔为荆州别驾、江陵令。

近知命之年,回到故乡任父母官,对于有浓厚乡土情怀的宗懔来说,是十分惬意的。

在后来梁元帝迁都之议中,宗懔不愿离开荆州。

承圣元年(552年),萧绎在江陵即皇帝位,为梁元帝。梁元帝即位后,更加重用宗懔。

据《周书》本传记,梁元帝手诏: “昔扶柳开国,止日故人,西乡胙土,本由宾客。况事涉勋庸, 而无爵赏?  尚书侍郎宗懔,亟有帷幄之谋,诚深股肱之寄。从我于迈,多历岁时。可封信安县侯,邑一千户。”

可见,宗懔是对元帝有重要影响的人物。

此后,宗懔官职一升再升,由吏部郎中、五兵尚书,至吏部尚书。

此时梁朝已处末世。宗懔的升迁不仅不能帮他建立功业,相反,致其卷入政治斗争漩涡。

宗懔以其文弱之躯,承担了不可承受的社稷江山之重。

太清二年 (548年) 秋八月,侯景叛乱,十月兵锋指梁都建康。

太清三年 (549年) 三月,建康城破。五月,梁武帝饿死台城。

萧绎指挥梁军反击侯景,552年平定侯景之乱。

经此大乱之后梁朝元气大伤,加上西魏进逼,梁朝时有覆国之虞。

当时江陵正处于梁魏交兵前线,梁元帝在还都建康或是定都江陵问题上犹豫不决。

因此,在朝廷上引发了去与留的争议,并形成政见相左的地域派别。

主张移都建邺 (即建康) 者多数为江东人,如周弘正、王痰等;

坚持定都江陵者多为荆州人,如宗懔、黄罗汉、胡僧佑等。

宗懔力主定都江陵,史称 :“梁元帝议还建邺,唯懔劝都渚宫,以乡在荆州故也”。

事实上,当时多数荆州籍官员不同意移都建邺,与他们私人利益有关系。

但最主要的是乡土观念起作用。即使是主张还都的江东人也同样有这方面因素。

宗懔等曾说东人:“ 仰劝东下,非为国计 ”。

这种说法不是没有根据。江东人留恋旧籍,在汉魏六朝时表现得比较突出。

三国东吴时,曾想定都武昌(今鄂州),遭到江东人普遍反对。

当时有: “ 宁饮建邺水, 不食武昌鱼; 宁在建邺死, 不止武昌居 " 的民谣(三国志陆凯传》), 表达了江东人的坚决态度。

江东人这种安恋故土习性,在齐梁时依然如此。


关于留居江陵的问题,客观来说,荆州籍士人起了一定的作用。

宗懔是首倡者之一,他自然有部分责任,但最应该负责的是梁元帝。

荆州是梁元帝发迹之地,他在此前后经营近二十年,有较厚实的物质基础;

江东地区在侯景之乱后,“千里绝烟,人迹罕见,白骨成聚" (《南史候录传》)

同时,梁元帝所依靠的幕僚多为楚人,他的部将士卒多为荆楚人,这是他的政权基础。

这两点决定了梁元帝态度的倾向性。

《南史》评述说:  “时朝议迁都,但元帝再临荆陕,前后二十余年,  情所安恋,不欲归建业。兼故府臣僚皆楚人,并欲建都江陵”。

于是 “元帝无去意” (南史·周弘正传)。

当江陵被围,梁军战败,朱买臣按剑请斩宗懔、黄罗汉 “以谢天下时”, 元帝说了句公道话 : "实吾意, 宗黄何罪!”


承圣三年 (554年) 十一月,江陵被西魏攻破。十二月梁元帝遇害,宗懔与百姓男女数万人一起被俘往长安。

在长安,宗懔受到西魏太师宇文泰,即后来周文帝的特别优待。“周文帝以懔名重南土,甚礼之”。

有心统一华夏的北国政权,特别注意招徕人才、收买人心。因此对南方文人士大夫采取善待政策。

宗懔在这种处境中生活了近十年。周孝闵帝时,还被拜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周世宗即位后,宗懔又与王褒等,在麟趾殿刊定群书,“数蒙宴赐"。


宗懔此时的生活,表面上看似安逸平静,但作为远离故土的俘臣,他的内心不能平静。

从宗懔少量存诗中,可读出他的忧郁凄凉。

“日幕春台旁,从倚爱春光。都尉新移枣,司空始种杨。一枝犹桂馥,十步有兰香。望望无萱草,忘忧竟不忘。”

另诗中 “游客伤千里,无暇上高台”。

回忆故里,成为他晚年的精神排遗。


在此思想动机下,宗懔有心将江汉故里的日常生活记述成文。

《荆楚岁时记》就成文于这一时期。

北周保定年间(561-565年),宗懔于长安辞世,时年64岁,据称宗有文集20卷行于世 。

文集今虽不存,但一部《荆楚岁时记》,足以使宗懔声名不朽。


【齐帆齐书评写作营--第4篇】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