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播種到收穫——簡略紀實

注:因爲時間匆忙,只放了部分圖片,文章匆匆,不足之處,還請大家指正。

今天是我學農學的第400天,進行玉米、大豆和高粱的測產,因爲我是做玉米大豆間作中大豆的,所以對大豆,關注的點更多,付出的時間也更多。大豆是機播的,5月6號那天,我看着機器施過底肥後一邊撒種子一邊覆土,心裏默默祈禱快快長出苗來。幾天後,在不同的地方,出現了零星的綠色的點,但它長得歪歪扭扭的,實在不“體面”。我發了微信給老師,告訴她可能是種歪了,這可怎麼辦,老師說,別急,等等看吧,你要給它時間。後來老師的話“應驗”了,誰曾想,它還是“後起之秀”,我很興奮,於是幾乎每天在晚飯後都會騎着自行車或者是走路去看它,然後拔上一小時的草,再回來。幾天以後,我約上了我的partner——喜悅師姐,她是一位尼日利亞的師姐,中文名字叫喜悅,她本人也很愛笑,很符合她的中文和英文名字。因爲我的英語口語水平也不好,但是還要進行交流,因此這麼長時間以來,就是通過比劃+說的形式,同時配合使用有道翻譯,所以我們交流很愉快,幾乎沒有障礙。我看大豆,她看玉米,她還在誇我的大豆長的很好,而她的玉米卻有點不盡如人意。一段時間以後,大豆行一點一點成了一條一條的直線,大豆們也伸展了葉子,像雙手張開擁抱太陽,一天一天茁壯成長。幾個月後,它和我一邊高了,可還沒來得及欣喜就遭受了大面積倒伏的慘況,心痛不已。不過好在,它一天一天“熬着”,迎來了今天收穫的日子。看着地上已經炸裂開的豆莢裏掉出來的豆子靜靜躺在地上,當我抱着兩捆大豆從它身邊走過的時候,看見了這一幕,我停頓了一下,心中一股暖流,腦海中就湧現一句話:地裏長出了金豆子。從小就知道,家鄉海倫是大豆之鄉,但很遺憾,直到去年,我才認識大豆長什麼樣,因爲沒有種過地,也只是在課本上知道農民伯伯的“汗滴禾下土”,新時代也沒有了具有特定時代背景下的“知青下鄉”,所以更多的孩子可能像我一樣,也並不認識“五穀雜糧”它到底長什麼樣,或許只是停留在文字上,圖片上(已經收穫脫粒的穀物)的樣子,而沒有親身實踐。而機緣巧合,在二十幾歲的時候,恰好體會到了這個過程,對糧食本身更多了一份敬畏之心,對農民和育種家更多了一份崇敬之意。我是大豆之鄉的孩子,大豆之鄉的孩子,在他鄉的試驗田裏,也種出了“金豆子”。家鄉大豆遠近聞名,也是因爲有了金豆子,才正帶領着九十萬家鄉人民生活蒸蒸日上,“金豆子”裝滿了“錢袋子”,生活水平如“芝麻開花——節節高”。

玉米是點播。其實,本應該我對玉米的關心更多一點的,因爲畢竟是自己一粒一粒埋下的種子,但後來,它變成了我的國外師姐的論文“數據”,因爲我自己用不了這麼多數據,所以,我的關注點就僅限於大豆了。對於玉米,在種下去等了幾天以後,發現因爲一些原因缺苗嚴重,就和團隊幾個人一起從保護帶的玉米中一株一株移苗到沒有發芽的位置,再從大豆中心引水進行補苗後的澆灌,又請了兩個農民阿姨教我們如此進行玉米的移栽,後來,我們熟練了操作,可缺苗嚴重,保護帶被挖得沒了很多苗,很不雅觀,就又重新補種了保護帶,換了早熟玉米品種,而鋤草又成了一件大事。因爲沒有打除草劑,所以田裏的草很多,開始的一個多月的時間裏,我們團隊的幾個人,就人工拔,配合着用鋤頭鋤,後來忙活不過來了,老師心疼我們,僱了工人,進行了一次雜草大剷除的“革命”,而同門們漸漸對於鋤草這件事也心生厭倦,覺得作物長高了,草就不會競爭超過作物,但後來通過高粱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這簡直就是“癡人說夢”,因爲高粱的保護帶種了玉米,後來雜草長到了三米多高。搞得保護帶玉米幾近絕產。而在玉米大豆間作田裏,在兩種作物之間,雜草相較於其他單作區就真的少,因爲多年以來,很多研究者都提出二者間作有利於抑制雜草和病蟲害,經過我的實際驗證,也確實如此。玉米長勢旺盛,同時由於間作優勢,甚至雙棒數也較多,三棒數也有,雖然還不知道最終產量,等待自然風乾,水分降低至14個水再進行稱重,但我相信,產量不低。保護帶最慘,被一些沒素質的人偷偷掰回去,煮了吃了,所以現在,保護帶剩下的,很多都是直立的空杆,不過好在,感謝他們,沒有動我的間作區,玉米棒還完好無損地掛在植株上,等着真正收穫它的人。

提到高粱,眼睛默默地瞥向了右手手背。五月份的時候,太陽很大,高粱種植區分爲幾個不同方向,在此出於科研方向保護,不便具體闡述,但一萬多平米,也是人工種植的,用播種器,點播,點播了一天多。剛纔提到爲什麼說提到高粱我會下意識地瞥向右手手背呢,因爲就是在種高粱的時候,“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太陽很大,溫度很高,戴手套也不方便拿種子放進播種器,所以就乾脆脫了手套,因此導致僅一天的時間就曬傷了手,由紅轉黑,三個多月,用了很多方法,才恢復正常。可能看到這裏您會覺得,這麼努力,一定會有收穫吧,那您想多了,也是因爲種種原因,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一場大暴雨的來臨,讓原本就播種下去沒有一天小雨滋潤的坡狀種植區遭受了“滅頂之災”。怎麼辦呢?大家慌作一團,最終在別的團隊老師那裏發現了“一抹光亮”,老師拍了桌子,堅定地和我們說:“沒有啥別的辦法了,毀了,重種,但是這次,我打算僱工人種”,好吧,首先可能是因爲我們的速度慢,然後就是老師可能會覺得我們種的方法不對,還有就是,老師可能是因爲心疼我們,當然也可能是這幾種原因的綜合,總之,僱了工人重新種,而這次,一切都是順順利利的,小雨的及時灑落,甦醒了將近一萬平米的高粱地,這是新生,這是希望。鋤草同樣是“大業”,因爲高粱對除草劑很敏感,所以同樣需要人工除草。其中,三裂葉豚草這種外來入侵物種長得尤其放縱,一茬接着一茬長,甚至大有欲超過我們鋤草的速度的勢頭,但是我們,怎麼可能容忍這種討厭植物的放肆?可話別說太早,就是這種豚草和討厭透了的檾麻,戰勝了主流作物,成爲了那一片地的“佼佼者”。不過好在高粱沒有受害。今天,我握着修枝剪,一穗一穗剪下它的酒紅色的穗的時候,覺得春天付出的一切,在秋天都有了回報。

寫完了以上三種作物,想必大家已經有了一個初步的瞭解了,可以說,試驗田裏的這幾種作物,都是我的孩子,因爲是我參與播種了它們,也可以反過來說,它們是我們的母親,因爲千百年來,一片又一片的土地生長出來的作物養活了一代又一代人。昨天在看綜藝《你好生活》的時候,提到玉米育種家程相文老先生,他的故事讓我淚目,他“謙遜”、“嚴謹“的寶貴品質以及人生經歷值得我終生學習:一生只做一件事。他說:“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一個世界,一個品種可以造福一個民族。”我想,正是因爲有無數個像他一樣的育種家,無數個像他一樣勤勞、樸實的“播種者”,纔會讓現在的中國,飯碗牢牢端在了自己手裏。

感恩育種家,感恩每一位播下種子的人,因爲你們,纔有我們!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