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長大後,我選擇合羣了

來源 l逆劉而上(ID:yuanyuankaoshi)

合羣不痛苦,痛苦的是假裝合羣

經常會收到類似的私信:媛媛姐,我被舍友排擠了,心裏很難受,怎麼辦?

很典型的,小孩子的苦惱。

以前的我會答:

牛羊成羣結隊,猛獸總是獨行。

成熟的必備條件之一,就是接納不喜,學會獨處。

這一兩年,跟各種各樣的合作方接觸得多了,有了一點新感悟。

我就在反思:

別人抽菸,我覺得不好,但我合羣,於是跟着抽。

別人打遊戲,我覺得沒意思,但我合羣,於是跟着組隊。

別人討論美妝、穿搭,熱火朝天,我不感興趣,但我合羣,於是惡補相關知識,就爲了能插上話。

我很痛苦。

問題在於合羣本身嗎?

不是合羣錯了,是我們所在的“羣”,不對

跟你不契合,所以沒法產生1+1>2的效果。

羣策羣力碰撞出火花,不會讓人痛苦;

痛苦的是

假裝合羣,被錯誤的羣綁架

如果舍友排擠你,某一羣體排擠你,那走出去,接觸別的羣體呀。

年齡大了,終於看起來合羣了

一個女孩結婚,想穿黑色婚紗。

本來是,自己喜歡就好。

但她要花好多的時間,跟每一個人解釋,自己爲什麼要這樣穿?爲什麼喜歡?

她覺得好累啊。

心累不是因爲特立獨行,是因爲這個社會上很多人不是特立獨行的,然後他又帶着各種各樣的有色眼鏡來看你。

所以,當你特立獨行的時候,你要給所有人解釋一遍

女孩不想解釋了,於是換上了白色婚紗。

你覺得這是一種妥協嗎?

如果因爲害怕別人的指點,從而否定自己,那是妥協。

如果只是,懶怠着多解釋,爲了減少溝通成本,因而表示贊同,那是選擇性妥協,戰略性妥協。

現在我很喜歡說,好啊好啊。

別人和我爭辯,非原則性問題,一般都附和;

不會輕易說出自己的觀點,特別喜歡問,你覺得呢?

發現自己和別人想的不一樣,就不再說。

年齡大了,終於看起來合羣了。

因爲減少了摩擦力,才能在自己的人生更好發力。

別拒絕社交,世事洞明,外圓內方

郝蕾在採訪中坦承過,擔心自己不合羣。

沒覺得自己與衆不同,恰恰相反,她很努力地想跟大家融在一起。

只是最後發現,確實不一樣

才終於放棄。

尚雯婕也曾經提過,作爲一個社恐,她如何努力地參與到別人的聊天當中

別人聊一個話題,她在腦子裏打開了大量的網頁 ,高速運轉,終於想到了一個詞,覺得自己肯定能說得一鳴驚人了!

誒,你們開始聊下一個話題了?

聊天合羣,笑也得合羣,節奏、音量、時機,都得把握好,她小心翼翼。

幾番下來,運行得疲累,最後實在撐不下去了,才放棄,去廁所躲五分鐘。

別拒絕社交。

嘗試一下才知道。

畢竟人是羣居動物,需要一些聯結。

不要一開始就給自己貼上“不合羣”的標籤。

然後固步自封在自己的世界裏,鄙夷一切交際。

圓滑世故,八面玲瓏,一直被當成貶義詞。

但是還有個詞,叫外圓內方

本文來源:公衆號 @逆劉而上,作者劉媛媛。

每晚十點,更新思維乾貨,成長感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