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染-44】真的讀懂了嗎?

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

我不見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見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發昏;然而須十分小心。不然,那趙家的狗,何以看我兩眼呢?

我怕得有理。

還記得這段著名的文字吧?“狂人”的日記——魯迅先生《狂人日記》中的第一則日記。

這段文字的意味是什麼呢?“狂人”覺醒了!

電視劇《覺醒年代》該是看了吧?看過之後,自己有新的覺醒嗎?

《狂人日記》就是魯迅先生在那個“覺醒年代”發出的“無聲的吶喊”。真實的歷史告訴我們,雖說是稱爲“覺醒年代”,但真正“覺醒”的人並不多,恰如今天讀魯迅、讀《狂人日記》的人並不多一樣,更爲要害的是,於《狂人日記》:真的讀懂了嗎?

自中學課本後,有過對《狂人日記》的再讀、細琢磨嗎?坦誠地講,當年作爲中學生,我是沒有讀明白的,老師按教案講完了,我以爲老師也是沒有讀明白的,若爲明白,恐怕也是“反封建”之政治標籤的,文學藝術思想的《狂人日記》是沒有理解透徹的。也因而,《狂人日記》就是“過眼煙雲”的名篇而已。今天看來,正如“狂人”所日記:“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發昏。”

先看這“晚上、月光”。明月當空,在我們中國人來講是鑑賞和移情的對象,正所謂“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等,但在西方人看來,人的發狂與月亮有關係,西人更多的是在月光下冥想、反省、感悟,甚至是中邪、發狂。因而,《狂人日記》中的這“月光”就不能一覽而過了,必須琢磨它的象徵寓意。

“我不見他”中的“他”,是誰呢?爲什麼“三十多年”未見,見了“精神分外爽快”?又何以說“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發昏”?當然,見到“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型的人,定會省悟自己的“發昏”的。真的讀明白了《狂人日記》是否更能覺醒自己的“發昏”呢?還有,爲什麼還要“須十分小心”?如是,在閱讀這篇小說後,都明確答案了嗎?

人,多看“狗”兩眼,“狗”會十分敏感,而“狗”多看人兩眼,人會敏銳地注意到嗎?如此之事,與小說的主旨關聯何在?

“我怕得有理。”“狂人”的“有理”是什麼?

“狂人”的創作原型素材取自何者?魯迅先生的表弟、大姨母的兒子阮久蓀該是其中之一。

《狂人日記》是中國現代小說史上第一座高峯。面對這樣的高峯,能夠一覽而真正懂得嗎?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