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衰老·死亡》讀書營Day123

趙曙明先生在爲彼得·德魯克的著作《行善的誘惑》譯本做序時,寫了這樣一段話:“一本著作一旦誕生,就獨立於作者、獨立於時代而專屬於每個讀者,不同地理區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時代的人都能夠從中得到啓發、得到教育,這樣的的書是永恆的、跨越時空的。”也就是今天閒着看到這本書,隨意翻了翻序,看到這段話時,頓時感覺到讀書的好處,一本可以傳世的好書,不小心把入世的各種經驗一點一點寫得深刻明瞭,這也是我對於《性格的力量》這本書最大的感受,詹姆斯希爾曼所寫的每一句話都積攢着力量,積攢着他所有的思考、經驗,常常不得不想起這是他八十多歲高齡時所寫,如果大腦夠使用的話,我很願意每天都看一點,但好像不行,燒腦的厲害,隔幾天才能去看,還藉助了“讀書打卡”的約束。就我自己的經驗來看,每個人或多或少都能在某些時刻口吐令人震驚的智慧之言,但是沒有辦法,缺乏累世經驗的智慧之言卻又似乎總是缺乏傳播的動力和深入人心的力量的,同一句話,100歲的人所說和三歲孩童所說,感受是非常不同,即便在他們說出口的那一剎那,都覺得深有道理,但對於100歲的老人之言,人們大概願意花費更多的時間去思考。這或許就是我們容易和原我失去連接的原因吧?對比來自內在古老的聲音,我們更容易信任真實的聲音,尤其是代言外部現實中權威和智慧的聲音。這其實是很矛盾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