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孩子(上)

今天看到公衆號“洞見”轉發的一篇作者爲番茄媽寫的一篇文章《優秀的孩子,都是父母“陪”出來的》,感覺挺有道理,摘取其中的一部分,與各位父母共勉。

摘錄如下:

前幾天,看到一則令人感動的新聞。

在山東膠河,有一位90後農民工父親,初中畢業就出去打工了。

因爲長期缺乏陪伴,留守在家的兒子成績只有十幾分,這讓他十分愧疚與自責。

於是,這位爸爸開始用智能音箱遠程陪讀,在旁人不理解的情形下,一堅持就是2年。

如今,不僅兒子成績提高了,父子之間關係也更加親密,幾乎無話不談。

這是多麼智慧又有格局的一位父親啊,他沒有被自己的工作、距離所侷限,想方設法託舉兒子,給到兒子最溫暖的陪伴。

而我卻見過身邊不少父母:

他們每天早出晚歸,爲了家人更好的生活甘願喫苦耐勞,付出十二分熱血。

可一說起“陪伴”孩子,滿臉都是被工作裹挾的無奈與焦慮。

殊不知,父母送給孩子童年最珍貴的禮物,從來就不是什麼車子、票子,而是用心的陪伴。

想起去年分別被清華和北大錄取的雙胞胎學霸兄弟趙稞和趙棣。

他們的父親只是普通的農民,可高中三年的每個週末,父親都會特意從老家趕到縣城的學校,與兩個孩子面對面的交心、溝通,用自己的方式默默陪伴他們。

陪伴孩子的方式其實有很多,忙碌並不能成爲父母缺席的理由。

任何一個優秀的孩子, 都不是橫空出世的奇蹟,而是父母用心“陪”出來的。

《人民日報》曾經發文指出:

教育好孩子,是父母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業。無論父母賺多少錢,取得多大的榮譽,都比不上教育好自己孩子的榮光。

所以,父母千萬不能懈怠,一定要做到親力親爲的陪伴孩子。

因爲父母的有效期只有那麼短短十幾年,一旦錯過,就會造成終身的遺憾。

陪伴孩子的5個坑,正在毀掉孩子一生。

關於陪伴,很多父母總有各種困惑:

我是一名全職媽媽,每天幾乎從早到晚陪在孩子身邊,沒有娛樂、甚至沒有自己的生活;可孩子的成績依舊毫無起色,甚至一看到我就煩,親子關係越來越糟。

相信這樣的父母不在少數,明明有在盡心盡力的陪伴孩子,可總是得不到想要的結果。

這是因爲,很多時候我們的陪伴,都是無效陪伴,甚至是負面陪伴。

1. 陪伴孩子時敷衍,不用心

許多父母雖然時常陪在孩子身邊,可是孩子的內心依舊空洞孤獨。

就是因爲——

有的父母一邊陪孩子,一邊埋頭專心致志地玩手機,孩子問啥一句“隨便”就應付過去了;

有的明明是陪孩子參加親子活動,結果卻讓孩子和別的小朋友玩,自己則在一旁接電話、談事情忙得不可開交,孩子在一邊落寞地不敢上前。。。

看似和孩子經常呆在一起,但是缺乏從語言到肢體的溝通互動,親子之間沒有產生情感鏈接,這樣的陪伴往往是無效的。

而有效的陪伴不是敷衍、更不是走走形式,而是心與心的碰撞,是真正陪伴孩子度過一段難忘又快樂的時光。

2. 陪伴孩子的時候,經常打斷他

前幾天,在商場的遊樂場看到一個4、5歲的小男孩在專心地堆積木。

他的媽媽就坐在旁邊緊緊盯着他,不停地指指點點:

你這樣擺不行,你要把紅色的放上邊;

這根放這裏一會肯定會塌的,別說我沒告訴你...

可憐的小男孩,被媽媽接二連三的打擾弄得不知所措,滿臉都是委屈,積木擺的也是亂七八糟。

蒙臺梭利說過:“除非你被孩子邀請,否則永遠不要去打擾孩子。”

陪伴孩子時,父母一定要知進退,給孩子留有足夠的發揮空間。

當孩子沉浸於一件事時,你的“插手”不僅會影響到孩子的心情,更會毀掉孩子最寶貴的專注力。

3. 陪伴缺乏耐心,情緒不穩定

《超級育兒師》裏有這樣一幕:

7歲的男孩軒軒做完作業,想讓媽媽陪着做手工,媽媽雖然不喜歡,但還是選擇了妥協。

可是做的過程中,媽媽一直在抱怨:“做手工好痛苦啊,我不想弄了”“這些小地方要剪瘋掉了”……

最後,手工也沒做好,整個房間裏充滿了負能量,母子倆的關係也降到冰點。

陪伴的確是一段漫長而艱辛的過程,它需要付出足夠的耐心、細心和愛。

而父母擁有穩定的情緒,纔是和孩子長久和諧相處的前提。

4. 陪伴的時候,不停講道理

很多父母在陪伴孩子的時候,總是忍不住地去嘮叨、說教。

綜藝《放學後》裏,就曾有這樣令人窒息的一幕。

媽媽陪着剛上一年級的小女孩兜妹寫作業、喫飯,但從書桌到飯桌,媽媽都在不停地嘮叨她,跟她講道理。

而小女孩則是一言不發,整個人都失去了活力。

陪伴的時候,大人說教不停,在孩子眼裏,就是一種高高在上的壓迫和命令,只會把他們的心越推越遠。

而真正高情商的陪伴和教育是一場春風化雨般的溫柔,是學會共情、真心的接納孩子,引導孩子慢慢進步。

5. 過度陪伴,忽視孩子的內心感受

《小歡喜》裏,宋倩飾演的母親爲了女兒英子無所不能:

女兒升入高三,她辭職全程陪讀,還要親力親爲研究考試題;

怕她學習太累缺乏營養,變着花樣的燉粥煲湯;

甚至在英子的書房裏打造一面玻璃窗,隨時監視英子的一舉一動。

可謂把一個母親的陪伴做到了極致。

可是英子呢,在媽媽無時不刻的監視中,終於承受不住壓力,選擇跳河輕生。

要知道,陪伴不等於陪同,更不等於監督和干預孩子的人生。

只有充分尊重孩子的感受,保持一定的界限感,才能保持良好的親子關係,給孩子更穩定長久的陪伴。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