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中總結|用閱讀了解國際大事-這九本書解析“巴以衝突”。

如何瞭解巴以衝突、中東問題,對於大多數人而言,通過閱讀具有強大解釋力的著作,是一個參看這一國際難局的捷徑,或者至少有助於大多數的普通讀者,從不同角度認識巴以衝突的基本線索和背景

巴以衝突近期持續升級,讓更多人再次關注起中東事務。“巴以衝突”乃至中東問題,可說是全世界被研究得最透徹的領域之一,歷史學、宗教學、民族學、外交學、國際政治學,各個學科的專業研究者紛紛踏足這一學術紅海,推出大量優秀著作,可稱汗牛充棟。但時至今日,巴勒斯坦問題、巴以衝突問題,不論學界還是政界、宗教界,對可能的解決方案依然莫衷一是,即便在學術領域也紛爭不絕。

歷史學家王汎森在《天才爲何成羣地來》中告誡青年,欲透徹研究一個學術問題,最關鍵的第一步,就是先找到關於該問題最重要的那三四本書。至於討論巴以衝突最重要的那幾本書,想必就包括《耶路撒冷三千年》《聖經與利劍》《敵人與鄰居》等,它們反覆出現在關於中東問題的學術討論中,被這一領域的學者頻繁徵引。這三本書可以視爲對“巴以衝突”問題的總體性、概覽式介紹。

《耶路撒冷三千年》專注於追溯巴以問題的歷史和宗教根源。作者試圖告訴我們,一座城市何以能將當今衆多世界事務鏈接。全書按年代順序,以三大宗教圍繞“聖城”的角逐,以幾大家族的興衰更迭爲主線,生動講述了耶路撒冷的前世今生,讓許多被遺忘的歷史重獲新生。

《聖經與利劍》是著名史家芭芭拉·塔奇曼的大作。塔奇曼的歷史寫作,素以文學性與事實性並重著稱,擅長在宏大視野中嵌套具體人物之悲歡,以生動細節切入對歷史事件的反思。《聖經與利劍》的主旨是追尋猶太復國主義的國際政治根源。塔奇曼在掌握大量珍貴史料的前提下,指出猶太復國主義者能夠成功建國,英國的支持起到關鍵作用。而英國之所以如此,則是出於兩個原因,一是對猶太民族的虧欠心理,二是自身在該地區的戰略目標所需,書名中的“聖經”與“利劍”立意即在於此。

《敵人與鄰居》是瞭解巴以衝突的必讀書,反覆出現在各種中東問題相關的書單和學術文章中。在此書之前,多數研究者對這一問題的看法截然分爲兩闕,要麼站在巴勒斯坦人的立場上分析其訴求之合理,要麼支持以色列的立場,論證猶太人重回祖居地、重申歷史權利的合法性。《敵人與鄰居》則獨闢蹊徑,沒有輕易選擇一方立場,而是從巴勒斯坦人和猶太人雙方的視角出發來書寫巴勒斯坦歷史。即作者所說“從雙方的視角講述雙方的故事,以及他們彼此之間命運的糾葛”。全書的基本線索是巴勒斯坦和猶太兩個民族很大程度上截然對立的敘事。

這三本書之外,其他選入的作品,重在各自獨具特色,可自不同角度呈現該問題的複雜面相。

首先是《從貝魯特到耶路撒冷》。此書不具多少學術性,卻有其獨特價值,且同爲名家之名作。《世界是平的》之作者弗裏德曼,早年間曾在中東採訪,廣泛接觸當地人士,對中東問題、阿以衝突做過多年報道和研究。本書出版於1980年,迄今仍被視爲該領域的必讀書之一。弗裏德曼在此書中沒有宏大敘事,也沒有片面專注於政治紛爭,而是將焦點下移到身處其間的人們的心態,深入挖掘民族、宗教、文化、社會的深層內涵,折射出中東社會矛盾的複雜景觀。

《牢牆內的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總理私人史》算是那種沒有多少可讀性,卻又很重要的書,或許更具有珍貴的史料價值。兩書所不同之處在於,前者以美國總統吉米·卡特的回憶,呈現巴勒斯坦人所受不公,並呼籲:以色列如想達成持久和平,必須讓巴勒斯坦人享有公平待遇和尊嚴。此書曾爲卡特惹來不少麻煩。後者則完全從以色列立場出發,以局內人視角描述以色列建國曆史中的各種鬥爭、挑戰,以及取得的成就。兩本書非常適合放在一起對照參看。

本期書單另選入一組書,即以色列著名歷史學家施羅默·桑德所著之影響巨大、爭議重重的“虛構三部曲”。三本書完全採用批判研究,對猶太復國主義、以色列建國曆史等問題,進行了解構和批評,在以色列乃至世界範圍內引發巨大轟動和爭議。美國已故著名公共知識分子託尼·朱特曾稱,施羅默的作品是所有想了解當代中東的人都應閱讀的書。

1. 《耶路撒冷三千年》,(英)西蒙·蒙蒂菲奧裏著,張倩紅等譯,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19年11月。

2. 《聖經與利劍:英國和巴勒斯坦——從青銅時代到貝爾福宣言》,(美)芭芭拉·塔奇曼著,何衛寧譯,上海三聯書店,2019年3月。

3. 《敵人與鄰居:阿拉伯人和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和以色列,1917-2017》,(英)伊恩·布萊克著,王利莘譯,中信出版集團,2019年9月。

4. 《從貝魯特到耶路撒冷:美國記者中東見聞錄》,(美)托馬斯·弗裏德曼著,傅曾仁等譯,世界知識出版社,1992年2月。

5. 《我的應許之地》,(以色列)阿里·沙維特著,簡揚譯,中信出版社,2016年4月。

6. 《牢牆內的巴勒斯坦》,(美)吉米·卡特著,郭仲德譯,西北大學出版社,2007年11月。

7. 《以色列總理私人史》,(以色列)耶胡達·阿夫納著,馬娟娟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年6月。

8.“虛構三部曲”,(以色列)施羅默·桑德著。

9. 《最後的天空之後》,(美)愛德華·W.薩義德等著,金玥珏譯,中信出版集團,2015年9月。





《耶路撒冷三千年》,(英)西蒙·蒙蒂菲奧裏著,張倩紅等譯,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19年11月。

西蒙·蒙蒂菲奧裏是國際知名的“多面手”作家,既是歷史學家、小說家,還是記者和紀錄片撰稿人,其作品屢獲大獎,且有多部作品已經或正在改編爲影視作品。《耶路撒冷三千年》《凱瑟琳大帝和波將金》《青年斯大林》都曾斬獲多種國際級圖書獎,本書還曾獲“國家圖書館文津圖書獎”。《耶路撒冷三千年》被譽爲近年來最具可讀性的世界宗教史佳作和“用歷史說明宗教”的極佳作品。作者本人家世煊赫,族中曾有享譽歐洲的外交家和銀行家,而他的曾叔祖父摩西·蒙蒂菲奧裏爵士,就是在耶路撒冷舊城外建造第一座猶太住宅區的人。

耶路撒冷是兩個民族的首都,更是世界三大宗教的聖地。圍繞這座城市所發生的歷史,驚心動魄且迷霧重重。尤其是被各種宗教傳說與民族主義敘事,以及地緣政治紛爭所籠罩,導致這座城市的歷史被薰染得異常複雜、爭議重重。《耶路撒冷三千年》按照年代順序,以三大宗教圍繞“聖城”的角逐,以幾大家族的興衰更迭爲主線,生動講述了耶路撒冷的前世今生,鉤沉許多被遺忘的歷史。

《聖經與利劍:英國和巴勒斯坦——從青銅時代到貝爾福宣言》,(美)芭芭拉·塔奇曼著,何衛寧譯,上海三聯書店,2019年3月。

芭芭拉·塔奇曼對中國讀者來說並不陌生,其聞名世界並榮獲普利策獎的兩部作品,都已在國內推出中文版,且獲讀者佳評。此即講述一戰歷史的《八月炮火》和書寫中國歷史的《史迪威與美國在中國的經驗》。塔奇曼以歷史學家和作家的身份聞名,在學術圈子裏未能贏得與其名氣相匹配的認可,這主要是因爲塔奇曼的作品注重“講故事”,即所謂真實性與文學性並重的歷史,這顯得不夠“學術”。塔奇曼將自己這一類歷史寫作者歸入“藝術類歷史學家”,堅持認爲歷史作家同時也是藝術家,應運用想象力和創造性寫出清晰、有趣的歷史。儘管注重作品的文學性,但她的寫作卻是紮實厚重的,尊重史實、資料徵引豐富,論述細膩而生動。

再來看《聖經與利劍》這本書。塔奇曼切入巴以之爭的角度,是巴以衝突的歷史根源和國際勢力在其間所起作用。巴以衝突之所以始終複雜難解,一個根本原因就在於國際勢力的廣泛、深入介入。而猶太復國主義者能夠成功建國,英國的支持起到關鍵作用。這一方面是由於不列顛人一直將巴勒斯坦視爲自己的精神家園,另一方面,也是出於大英帝國的戰略考量。

塔奇曼通過生動細節、極富文學性的筆法,以及堅實的史料支撐,梳理了從不列顛起源到《貝爾福宣言》的歷史脈絡,探究英國支持猶太人復國與巴以衝突的歷史根源。在塔奇曼看來,英國支持猶太人復國的動機,從宗教方面看,是對創造《聖經》的民族存有負疚心理,而從政治動因分析,則是大英帝國在該地的戰略目標所驅動。而上述動機及行動,塑造了英國的近東政策,並深刻影響到近代中東地區的歷史進程。

《敵人與鄰居:阿拉伯人和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和以色列,1917-2017》,(英)伊恩·布萊克著,王利莘譯,中信出版集團,2019年9月。

巴勒斯坦這片土地,是猶太人經卷上所指的應許之地,也是許多阿拉伯人世世代代的居所。1917年,英國外交大臣發表《貝爾福宣言》,支持猶太人在此地建立民族家園。一個世紀的矛盾與糾葛自此開啓。巴以兩個民族對過去一百餘年,兩國關係史上所有重大事件,都存在獨立的敘述。如猶太復國主義者宣稱巴勒斯坦爲無主之地,認爲以色列建國是迴歸故里,而從世代居住該地的巴勒斯坦人看來,猶太復國主義者是一羣外來者。

對於這片土地上兩個民族百年難解的紛爭,記者兼歷史學家伊恩·布萊克意識到,只能通過關注他們如何看待自己、歷史以及彼此來理解。於是,他藉助文獻資料、解密檔案、口述歷史,尋求真相和對話。

《敵人與鄰居》研究範圍涵蓋從1917年到2017年間巴以關係的百年曆史,是近年來從歷史、宗教等維度分析“巴以衝突”最重要的著作。此前很長時間以來,關於巴以衝突問題的敘述,大多由幾個西方大國和以色列主導,呈現“單一民主敘事主導的歷史傾向”。而本書則代表一種全新的解釋範式,即從巴勒斯坦人和猶太人雙方視角出發來書寫巴勒斯坦歷史,即作者所說“從雙方的視角講述雙方的故事,以及他們彼此之間命運的糾葛”。以此出發,全書的基本線索是巴勒斯坦和猶太兩個民族在很大程度上截然對立的敘事。

《從貝魯特到耶路撒冷:美國記者中東見聞錄》,(美)托馬斯·弗裏德曼著,傅曾仁等譯,世界知識出版社,1992年2月。

托馬斯•弗裏德曼也是一位世界級的暢銷書作家,其作品最爲公衆所知的是《世界是平的》系列著作。弗裏德曼本人是美籍猶太人,通曉希伯來語和阿拉伯語。上世紀80年代初,曾任《紐約時報》駐黎巴嫩採訪主任,並根據自己在中東現場的親身經歷,寫成《從貝魯特到耶路撒冷》,全面而生動地描述了猶太國家和巴以衝突。此書英文原版至今已40年,仍是研究中東問題的必讀書之一。

《從貝魯特到耶路撒冷》是從西方的觀察出發,見證和講述阿以衝突和黎巴嫩內戰。作者沒有對中東事態進行簡單陳述,也沒有對阿以矛盾作學院式的解說,而是以自己的親身考察,着重描繪身處矛盾中心的人們的日常心態和處事態度。弗裏德曼利用同各階層人士廣泛接觸獲得的豐富素材,深入挖掘民族、宗教、文化、社會的深層內涵,折射出中東社會矛盾的複雜景觀。

《我的應許之地》,(以色列)阿里·沙維特著,簡揚譯,中信出版社,2016年4月。

作者阿里•沙維特是以色列著名專欄作家、中東問題專家。此書以其家族故事爲引子,通過親身經歷、深度訪談,爬梳歷史文獻、私人日記、信件等,通過一系列生動的個體故事,描述出以色列的全景大歷史,以引出更深層次的以色列國家思考,並對中東地區的紛爭淵源進行整理,可以說是一部以色列建國史。

《我的應許之地》直言不諱地談論猶太復國主義的開拓精神,同時也關注書中的主人公們戲劇性的生活故事。以色列前總理埃胡德·巴拉克評論稱:“《我的應許之地》是一個人道主義者對苦難的祖國令人驚心的經歷所進行的一次探索,是一場終極的個人奧德賽,正居於全球關注的中心。”

《牢牆內的巴勒斯坦》,(美)吉米·卡特著,郭仲德譯,西北大學出版社,2007年11月。

這是美國前總統吉米·卡特的回憶錄,講述了作者所親歷的中東歷史,以及他個人與該區域主要政治人物的交往經歷。卡特曾以總統身份促成埃以和約,長期介入中東事務,因此對中東衝突的根源、以阿長期對峙的癥結、巴勒斯坦人面臨的困境,以及這些問題的可行解決途徑,均有深入認識。卡特坦言,以色列如想達成持久和平,必須讓巴勒斯坦人享有公平待遇和尊嚴。

本書沒有塔奇曼那樣的文學美感,也沒有伊恩·布萊克雄闊的觀察視野,且行文鉅細無遺,涉及衆多人物線索,讀來令人枯燥難耐,但卻是風暴中心人物對阿以問題第一手的觀察和記錄,更是打破既有敘述範式的重要作品。本書有助於讀者深入瞭解中東阿以對峙之根源,以及巴以衝突的癥結所在。

《以色列總理私人史》,(以色列)耶胡達·阿夫納著,馬娟娟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年6月。

本書是“甲骨文”系列圖書之一種,也是目前唯一一本講述以色列建國至今政治內幕和過去幾十年以色列治國之道的作品,可與美國前總統吉米·卡特的回憶錄《牢牆內的巴勒斯坦》對照參看。

作者先後在以色列四任總理身邊工作,後又擔任過以色列駐英國、愛爾蘭、澳大利亞大使,親歷以色列國家政治生活中的許多大事。他的個人觀察,爲讀者勾勒出一部“以色列總理史”。作者在描述以色列建國曆史中的各種鬥爭、挑戰,以及取得成就的同時,還刻畫了如里根、吉米•卡特、基辛格等人物,以及他們所面對的複雜關係。

施羅默·桑德及其“虛構三部曲”

施羅默·桑德是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歷史學教授,研究方向偏重於民族和民族主義。他的身世背景也令其著作更具話題性。施羅默於1946年出生於奧地利林茨,祖上是大屠殺中倖存下來的波蘭裔猶太人。但其著作《虛構的猶太民族》《我爲何放棄做猶太人》《虛構的以色列地》卻對猶太復國主義、以色列建國曆史等問題,多有批判式解讀,在以色列乃至世界範圍內引發過巨大轟動和爭議。

這三本書的研究主題一以貫之考察和解構猶太人的歷史,被稱爲“虛構三部曲”。施羅默的作品尤其是《虛構的以色列地》深受西方左派史家讚許,託尼·朱特稱,“所有想了解當代中東的人都應閱讀這本書”,而霍布斯鮑姆則表示,“融動情與學識於一體的書籍未必能改變政治局面,但假若它們可以,本書將是其中里程碑式的著作”。可喜的是,“虛構三部曲”已由“三輝圖書”陸續推出中文版。

《虛構的猶太民族》,(以色列)施羅默·桑德著,王崬興等譯,中信出版集團,2017年3月。

這是施羅默·桑德“虛構三部曲”的奠基之作,挑戰主流史學,顛覆了以往的以色列歷史和猶太神話。作者認爲猶太民族和以色列國家的形成是被“編纂”或“虛構”的歷史,同時指出,大多數猶太人散居於歐洲各地,尤其是中東和東歐,這些分散的不同羣體之所以能形成一個猶太民族,進而成爲一個猶太國家,只可能訴諸被改編過的歷史。以色列人強烈排他的民族認同並非古已有之,而是始自19世紀下半葉,由歷史學家、考古學家等人類記憶的代言者發明而成。

《我爲何放棄做猶太人》,(以色列)施羅默·桑德著,喇衛國譯,中信出版集團,2017年6月。

本書既是回憶錄,又是歷史著作。作者回憶了自己的成長經歷,追溯猶太民族和以色列的歷史,質疑猶太民族的定義方式。作者寫出了自己和身邊人因爲身份問題在以色列遭遇的諸種荒誕境遇,由此辨析“猶太性”的本質,揭穿了以色列對“上帝選民”等理念的利用,直指以色列所存在的等級差別和殖民主義。

《虛構的以色列地》,(以色列)施羅默·桑德著,楊軍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19年4月。

施羅默指出,所謂“以色列地”,既不是當代作爲民族國家的以色列國,也不是歷史上新月沃地出現的猶太王國,而是不同歷史時期的猶太復國主義不斷累加、增添的歷史概念,它的邊界不斷浮動,爲當代以色列國擴張領土提供歷史合法性。

《最後的天空之後》,(美)愛德華·W.薩義德等著,金玥珏譯,中信出版集團,2015年9月。

本書可以算作一本“影像書”,文字部分由著名公共知識分子薩義德寫就,而影像部分則由著名人道主義攝影師吉恩·莫爾拍攝的巴勒斯坦人生活狀態,共選入130多幅令人震撼的照片。

薩義德於1935年出生於耶路撒冷,在英國佔領期間就讀於巴勒斯坦和埃及開羅的西方學校,接受英式教育,50年代赴美國求學,獲得哈佛大學博士,1963年起任教哥倫比亞大學。其代表作有《東方學》《巴勒斯坦問題》等。作爲公共知識分子,薩義德寫作涉及巴勒斯坦問題時,常以一種內在的視角爲讀者描繪巴勒斯坦的經歷,將其視作一個精神國度。作者致力於爲以色列的巴勒斯坦人爭取平等政治和人權,並要求美國向以色列施加壓力以保障與尊重這些權利,被稱爲巴勒斯坦人民“最有力的政治聲音”。

巴勒斯坦人在世界新聞頭條出現時,往往被與恐怖分子、難民等負面形象聯繫在一起,但這些人的真實生活境遇,外界卻所知甚少。本書通過薩義德的文字和吉恩•莫爾的攝影作品,共同描繪出巴勒斯坦人另一幅生動肖像。薩義德在前言中的一句話,可爲本書主題最佳之註解:“讓我們來使用這些照片和文字說明,講述巴勒斯坦人從未被人提及過的故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