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切莫忽視學生的感受

        今天讀韓素靜老師《做溫暖的“老班”》,其中一篇《教育,切莫忽視學生的感受》特別引人思考: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等詞語就總結出世間萬物在一年四季中的生長規律。冬至預示着一年中天寒地凍的時候到了,預示着萬事萬物要以“藏”爲主了。可有一年的冬至,在某知名學校校園內,卻出現了一個和季節絕不相稱的場景——300多名師生在操場集體練字一個半小時。當看到這一場面的瞬間,我的第一個疑問就是:孩子們冷不冷啊?這疑問,是源於一個教育者的角色,但似乎更源於一個母親的角色。因爲我首先想到的不是教育,而是現場和自己的孩子年齡相近的孩子。

      韓老師說:教育是母性的,應該是柔軟的、溫暖的,但那天的一幕竟然是這樣生冷。當然,有展示肯定有“犧牲”,參觀者的到來和介人,一定會打破課堂的隱祕性,打亂課堂的正常性。但是,讓孩子在天寒地凍的季節在操場坐一個多小時,這樣的犧牲是否太大了?當學校做出這項決定時,是否想到這幾個同題:這樣的方式合適嗎?運用這樣的方式,孩子們會有什麼樣的感受?有沒有更好的、更合理的、更科學的方式解決這一問題?如果多問幾個爲什麼,那天,孩子們也許就會坐在教室內,讓參觀者隨時推開每間教室的門進行參觀學習了吧?

        我也想到了我們昨天的課堂。馬老師接到資助中心要到學校捐贈的時候,報告校長。校長趕緊讓把下午勞技課上的打掃衛生變成了抓緊打掃衛生,主任佈置每班出十人停課打掃。切不論喫過早飯纔打掃的衛生是否用重新打掃,單是這種積極配合檢查的姿態讓學生如何看?如何想?沒多大一會兒,資助中心又不逗我們玩了,去了他鄉。真的不知孩子們會咋想?或許他們已司空見慣了吧。

      其是,我認爲: 教育,是一場養成!要先考慮孩子們的感知,更要考慮這樣的行爲會給孩子們留下什麼。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