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賞秋景 重陽抒情懷——唐代重陽節登高詩賞析

登高賞秋景   重陽抒情懷

——唐代重陽節登高詩賞析

 王傳學

  今天是重陽節,時值深秋,秋高氣爽,霜景迷人。詩人們登高攬勝,賞景抒懷,留下了許多詩篇。

先看初唐四傑之首的王勃的《蜀中九日登高》:

九月九日望鄉臺,他席他鄉送客杯。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唐高宗乾封元年(公元666年)王勃被沛王李賢徵爲王府侍讀,兩年後因戲爲《檄英王雞》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隨即出遊巴蜀。此詩當作於此期間。

詩人於九月九日重陽節登高遠望故鄉,身處他鄉,設席送朋友離別,舉杯之際感到分外憂傷。詩人看到鴻雁從北方飛來,不由得感嘆:我心中已經厭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種愁苦,想北歸不得;而鴻雁,你爲何還要南來?

  前人在評價這首詩時說:“‘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讀之,初似常語,久而自知其妙。”這一評語確實點出了此詩的妙處。詩人九日登高,遙望故鄉,客中送客,愁思倍加。忽見一對鴻雁從北方飛來,不禁脫口而問:我想北歸不得,你爲何還要南來?兩句形成強烈對比,把思鄉的愁緒推到高峯。問得雖然無理,卻烘托了感情的真摯,給人以強烈的感染。

  從寫作手法上看,第三句“人情已厭南中苦”,直抒胸中之苦,獨在南方思念親人然而卻不能北歸;而第四句則採用反問“鴻雁那從北地來”,與前一句形成強烈的對比,運用了“無理而妙”的寫作手法,雖然看似“無理之問”,卻使詩人的思親之情顯得特別真切動人。

  同爲初唐四傑的盧照鄰寫有一首《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歸望積風煙。

 他鄉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

詩人在九月九日重陽節登高眺望山川,歸鄉的思緒像山間的雲煙繚繞惆悵婉轉。詩人感嘆道:在異鄉的我與家鄉的你同樣喝着菊花酒,看見天上的鴻雁南來,在異鄉的我和家鄉的你一同分擔離別的悲傷。

   此詩寫重陽節登高望遠,想念家鄉親人,結句與王勃《蜀中九日登高》“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意境相似:人意北歸,鴻雁偏又南飛,不正加重詩人的思鄉情感嗎?只得借祈福的菊花酒來澆愁。而盧詩“萬里同悲鴻雁天”,想象家鄉的親人和自己一樣見鴻雁南飛而悲傷,情感比王詩更進一層。

  與初唐四傑同時期的邵大震也寫有一首《九日登玄武山旅眺》:

         九月九日望遙空,秋水秋天生夕風。

         寒雁一向南去遠,遊人幾度菊花叢。

詩人在重陽節遠望長空,秋天黃昏時候水天之間清風吹過。大雁行行淒冷中南飛遠去,感嘆自己這個遊客一次次徘徊在菊花叢中思念故朋。

  九九重陽,秋風蕭瑟,大雁南飛,菊花正放。詩人身處異鄉,登山遠望。思念親人,無限惆悵!

  唐代大詩人杜甫寫有《九日五首》,是詠重陽的組詩作品。寫詩人在客中,重陽到來,興致勃發,抱病登臺,獨酌杯酒,欣賞九秋佳色;思念飄零各地的兄弟姐妹,想起昔日團聚之景,心中愈加感傷。全詩基調傷感,表達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下面選析第一首:

重陽獨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臺。

    竹葉於人既無分,菊花從此不須開。

殊方日落玄猿哭,舊國霜前白雁來。

弟妹蕭條各何往,干戈衰謝兩相催。

此詩是大曆二年(公元767年)重九日杜甫在夔州登高之作。詩人聯繫兩年來客寓夔州的現實,抒寫自己九月九日重陽登高的感慨,思想境界和藝術造詣,都遠在一般登高篇什之上。


 首聯表現了詩人濃烈的生活情趣。詩人在客中,重陽到來,一時興致勃發,抱病登臺,獨酌杯酒,欣賞九秋佳色。詩人酷好飲酒、熱愛生活的情態,便在詩行中活現。

   頷聯詩筆頓轉。重九飲酒賞菊,本是古代高士的傳統,可是詩人因病戒酒,雖“抱病”登臺,卻“無分”飲酒,遂也無心賞菊。於是詩人向菊花發號施令起來:“菊花從此不須開”!這一帶着強烈主觀情緒的詩句,妙趣神來,好像有些任性,恰好證明詩人既喜飲酒,又愛賞菊。而詩人的任性使氣,顯然是他艱難困苦的生活遭遇使然。這一聯,杜甫巧妙地使用借對(亦即沈德潛所謂“真假對”),借“竹葉青”酒的“竹葉”二字與“菊花”相對,菊花雖是實景,“竹葉”卻非真物,然而由於字面工整貼切,特別顯得新鮮別緻,全聯遂成爲歷來傳誦的名句。

  頸聯進一步寫詩人矚目遐思,因景傷情,牽動了萬千愁緒。詩人獨身飄泊異地,日落時分聽到一聲聲黑猿的啼哭,不免淚下沾裳。霜天秋晚,白雁南來,更容易觸發詩人思親懷鄉的感情。詩中用他鄉和故園的物候作對照,很自然地透露了詩人內心的隱祕:原來他對酒停杯,對花輟賞,並不只是由於病肺,更是因爲鄉愁撩人啊!

  尾聯以佳節思親作結,遙憐弟妹,寄託漂零寥落之感。上句由雁來想起了弟妹音信茫然;下句哀嘆自己身遭戰亂,衰老多病。詩人一邊詛咒“干戈”像逼命似的接連發生,一邊惋惜歲月不停地催人走向死亡,對造成生活悲劇的根源──“干戈”,發泄出更多的不滿情緒。這正是詩人傷時憂國的思想感情的直接流露。

 此詩由因病戒酒,對花發慨,黑猿哀啼,白雁南來,引出思念故鄉,憶想弟妹的情懷,進而表現遭逢戰亂,衰老催人的感傷。結尾將詩的主題昇華:詩人登高,不僅僅是思親,更多的是傷時,正所謂“杜陵有句皆憂國”。此詩全篇皆對,語言自然流轉,蒼勁有力,既有氣勢,更見性情。句句講詩律卻不着痕跡,很像在寫散文;直接發議論而結合形象,毫不感到枯燥。寫景、敘事又能與詩人的憂思關合很緊。筆端蓄聚感情,主人公呼之欲出,頗能顯示出詩人夔州時期七律詩的悲壯風格。

唐代詩人王昌齡的《九日登高》,描繪了一幅重陽風俗畫:

     青山遠近帶皇州,霽景重陽上北樓。

     雨歇亭皋仙菊潤,霜飛天苑御梨秋。

     茱萸插鬢花宜壽,翡翠橫釵舞作愁。

     漫說陶潛籬下醉,何曾得見此風流。

此詩記述了詩人重陽時節依俗登高,登上北樓鳥瞰遠眺的情景。“青山遠近帶皇州,霽景重陽上北樓”,寫出了雨後初晴的深秋景色清晰明朗,由近及遠的青山、京城萬象盡收眼底。“雨歇亭皋仙菊潤,霜飛天苑御梨秋”,接下來看到的是眼下平野裏得到雨水滋潤後的菊花妍若仙姿,美豔動人。在皇城梨熟的霜降時節,百芳藏跡,唯菊花傲然凌霜盛開,這正是菊花之可貴,被人們譽爲長壽花。“茱萸插鬢花宜壽,翡翠橫釵舞作愁”,老人們插着茱萸祝願與長壽花一樣,高興地歡歌起舞。妙趣橫生的舞姿像睡婦剛醒一樣憨態可掬。茱萸菊花相映成趣,就像美女頭上隨意散亂的首飾彩顯,賞心悅目。“漫說陶潛籬下醉,何曾得見此風流。”怪不得陶潛醉心於菊,人生能有幾次欣賞到這時的美豔和歡樂呢?

這首詩像一幅優美的民俗風景畫,栩栩如生地再現了登高時見到的遠山近城、雨後菊姿和歡度重陽佳節而登高、賞菊、插茱萸等民俗。詩人敘事真實浪漫,比喻貼切形象,感慨樂觀向上。結句自然而然引起了讀者共鳴。

   唐代詩人錢起的《九日登玉山》,寫得飄渺靈動:

    霞景青山上,誰知此勝遊。

      龍沙傳往事,菊酒對今秋。

      步石隨雲起,題詩向水流。

      忘歸更有處,松下片雲幽。

首聯說青山霞景,聖地宜人,而且鮮有人知,通過側面描寫的方法更加凸顯了玉山的美景。也藉此抒發了登山賞景的歡愉心情。頷聯說登山攬勝之後把酒飲宴,遠眺山下,目光所及,思接往事,聯繫古今,虛實相生,也微抒人生苦短、今夕感慨,拓寬了境界。頸聯由靜轉動,移步換景,寫得飄渺靈動,寫出了山中自有仙境,所寫的詩句造化天成;同時,詩隨水流將空間推至渺遠,將時間推至將來,意境開闊。尾聯先以“忘歸”抒發美不勝收、流連忘返之情,後落筆在“松下”“幽雲”,以景結情,詩句雖未着一字於情,卻達到了言有盡意無窮的境界,不盡婉曲回味。

全詩寄情於景,也是詩人長於寫景,清空閒雅、流麗纖秀,一貫風格的體現。

再看晚唐詩人杜牧的《九日齊安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唐武宗會昌四年(公元844年)九月,四十二歲的杜牧遷池州(今安徽貴池縣)刺史。第二年九月,他最心折的好朋友張祜專程從自己隱居的江蘇丹陽來池州看望他。張祜(字承吉)是著名的詩人,他的《宮詞》“故國三千里,深宮二十年。一聲《何滿子》,雙淚落君前”,曾使杜牧深爲佩服,賦詩相贈,甚至說“誰人得似張公子,千首詩輕萬戶侯”,又說“如何故國三千里,虛唱歌詞滿六宮”。九月九日重陽節這天,他們同遊池州城南的齊山,登高覽景、唱和抒懷,詩人於是寫下了這首爽快健拔而又含思悽惻的七律詩。

首聯用白描的手法寫雁過江上南飛,與客提壺上青山的一副美景。僅用七字,把江南的秋色描寫的淋漓盡致。詩人用“涵”來形容江水,彷彿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懷抱裏,“江涵秋影”四字精妙的傳達出江水之清,“秋影”包容甚廣,不獨指雁影。“與客攜壺”是置酒會友,兼之有山有水,是人生樂事,“翠微”來代替秋山,都流露出對於眼前景物的愉悅感受。

頷聯爲唐詩名句,夾敘夾議,寫出了詩人矛盾的心情。值此重陽佳節、好友聚會登臨之際,儘管詩人此時思緒萬千,無法平靜,但也只能用莊子和陶淵明的典故來寬慰朋友和自己:在這“難逢開口笑”的茫茫“塵世”,還是效仿先賢,順應節俗,插着滿頭的菊花盡興而歸吧!“難逢”、“須插”的言外之意是應把握當前及時行樂,不要無益地痛惜流光,表現了一種通達的生活態度,隱隱透出無奈和掙扎。詩人是以曠達的言辭、近於失態的舉動,來掩飾心中的失落、暫驅積壓心頭的鬱結。化用典故,渾然無跡;勸人慰己,意蘊幽深。

頸聯與頷聯手法相同,都採用了夾敘夾議的手法,表達了詩人想只管用酩酊大醉來酬答這良辰佳節,無須在節日登臨時爲夕陽西下、爲人生遲暮而感慨、怨恨,同時也表達了及時行樂之意。“酩酊”也是扣合了重陽節的習俗。頷聯和頸聯都用了對比,一是塵世不樂與佳節盡情快樂的對比,一是大醉無憂與怨恨憂愁的對比。兩聯也多次提到重陽。節日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使人們暫時擺脫日常生活的束縛、拋開日常生活的煩惱,讓自己的心情放鬆片刻。杜牧在這裏所表現的正是趁着重陽節拋開世事、盡情放縱快樂的思想。

尾聯承上“登臨恨落暉”意,用齊景公牛山泣涕之事進一步安慰自己(牛山:在今山東淄博市東。齊景公登上牛山感到終有一死而悲哀下淚)。詩人由眼前所登池州的齊山,聯想到齊景公的牛山墜淚,認爲像“登臨恨落暉”所感受到的那種人生無常,是古往今來盡皆如此的。既然並非今世纔有此恨,就不必像齊景公那樣獨自傷感流淚。以齊景公的反例作結,表現了這種曠懷中包含着一種無奈的苦澀。

全詩一開始面對秋景,興致勃勃,接着感嘆人生愁多樂少,繼而惜乎光陰易逝,曠達中寓自勉,最後兩句委婉抒發內心的不平和感慨。語言清爽自然,情感複雜跌宕,抑鬱與曠達交織,積極在消沉中凸顯。詩人的文采風姿,盡在其中矣!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