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村裏(2)

海波的家位於朝陽村最北端,緊鄰自然保護區,這也幾乎是汽車能抵達的最深處。海波年輕時曾是一名獵人,時常在山裏一跑好幾天,對附近的植被、地形、活躍的野生動物都瞭如指掌。隨着近些年自然保護工作的進展,海波也完成了從獵人到自然保護工作者的轉型。除了養蜂外,他還和村民一起成立了朝陽村自然保護中心,和山水這樣的機構有許多合作。獵人的技能在保護區山林巡護中也大有用處。

如今,海波和巡護的村民每個季度要上山一次,一路上觀察獸跡、清理獵套、查看更新野外紅外相機,並做好記錄。第二天,我們一行人便跟着海波和其他幾個村民一起上山,完整走一趟巡護路線,體驗一下自然保護的日常工作。

出村不遠是大片的厚朴樹,它的果實可以入藥,是村裏主要種植的經濟作物。組織活動的吳同學告訴我,過於密集的厚朴對生態也有破壞,厚朴的葉子很大,遮擋了低處灌木的陽光,掉落的葉子鋪滿厚厚一層,對土壤也有影響。這小小的知識點背後正反映了鄉村經濟發展與自然保護之間的矛盾,究竟該通過什麼樣的方式來達成平衡,仍有很多爭論。

沿着左溪河一路向上,溯溪過程自然有人落水,不過這個時節的山泉水還是挺舒服的。在一處較爲開闊的河灘中,我們用泉水燜了一鍋土豆豆角飯。我嘗試了一把砍柴,對於萌新來說,準確砍中同一個位置真是不容易。大鍋燒出的飯配上泡菜和烤玉米,真的香瘋了!山泉邊的午後陽光,也頗適合發呆或聊天。

喫飽飯繼續趕路,我們走過一片蜂場,便進入狹窄的密林深處。周圍的植物幾乎全部變成了竹子。在一處泉水邊,大家見到了第一個野外的紅外相機。我們這麼多人走在林中,動靜很大,基本不可能見到野生動物,但紅外相機裏有很多它們的蹤影。

紅外相機通常放置在動物喝水的地方或動物足跡交匯的地方,綁在樹上,一旦周圍有動靜或監測到生命體熱量,便會開啓拍攝。海波稍微檢查了之前拍攝的情況,給相機換上新電池和存儲卡,取下的卡標上時間和位置,回頭再對其中的照片和視頻進行整理。一旁的村民黨哥趁這個間隙,一溜煙地爬上樹,動作之迅捷讓我們驚呼。只見他將枝幹猛的搖動幾下,枝頭的四照花果便紛紛掉落下來。這果子紅彤彤的,長得像荔枝,實際上是一簇小果長到了一起,方便鳥兒一口喫下帶走更多種子。四照花果在山裏很常見,算不上好喫,果肉有點硬,我們主要是喫個新鮮。

繼續上山,竹林越來越密,不見天日,腳下的路也漸漸消失,遇到陡坡還得手腳並用往上爬。但這種路對於海波他們毫無壓力,看上去沒有路的密林,往哪個方向、怎麼走,這些巡護員都門兒清。

一路上我們看到了野豬打滾的泥坑、羚牛的蹄印和毛髮,還撿到了大熊貓的便便。大熊貓喫的是竹筍,拉出來的糞便依舊是竹筍狀的,裏面的竹葉還清晰可見,甚至能聞到竹子的清香。足見大熊貓的消化系統是有多弱了,所以它們真得喫個不停纔行。山裏的獸跡相當多,但對於還得小心翼翼爬山的萌新很難察覺到,而老練的巡護員都擁有敏銳的眼睛,一根不起眼的毛髮也難逃他們的視線。保護區巡護真的是一項需要感官全開的工作。

在山樑上休息的時候,旱螞蟥和蜱蟲開始紛紛進攻我們。我是第一次見旱螞蟥。黨哥捉住它,放到一片葉子上。螞蟥沒吸血的時候,瘦得跟火柴差不多,當人把手靠近它時,螞蟥就拉長身子,準備往人身上跳。在山間旱螞蟥數量多的地方,必須得長褲長袖,包裹住皮膚,要不然真是防不勝防。山裏蜱蟲也很多,但好在這裏的蜱蟲不會引發致命的森林腦炎。

除了獸跡外,山裏最常讓我們驚歎的便是各種各樣的蘑菇了,前幾天的雨讓各種菌類一下子冒了出來,不乏顏色和形狀都很奇葩的。下山路上我們還見到了水晶蘭,這是一種沒有葉子的腐生植物,通體晶瑩雪白,不依賴光合作用,像林間的小精靈。捕捉到一株開花的水晶蘭讓吳同學高興壞了,畢竟這種矮小的植物並不多見,而且很容易被人忽視。

回到村裏,我們開始看紅外相機之前拍的影像。野豬出鏡率最高,常常一家好幾口一起行動,川金絲猴也日常成羣結隊,此外,羚牛、小麂、黃喉貂、紅腹錦雞及各種雉也時不時出沒,當然還有憨憨的大熊貓,出場時總能引發驚歎。秦嶺地區的物種極爲豐富,光全國重點保護動物就有 100 多種,在保育工作者的努力下,許多種羣近些年都得到了很好的恢復。但保護區邊緣的村莊如何生存、發展,又如何通過更好的方式利用山林的資源,讓更多人理解自然,仍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這也是海波和吳同學正在嘗試做的事情。

我想起多年前讀過的《沙郡年記》,當時很激動,但終究缺乏實感。直到今天,實地走一趟巡護路線,我對自然和野地纔有一些粗淺的瞭解。人類社會的迅速發展,改變了這顆星球的很多面貌,甚至自然保護也成了人所定下的一種倫理。但人類之外的世界到底如何,大概還是得用身體來實際感受一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