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可以變得更好

10月假期,我看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這本書,覺得挺有意思,也挺有啓發的,對於自己感興趣的心理諮詢,也有很多幫助。


從這本書上,我領悟到的:

1. 改變的第一部是“願意”,即來訪者自身有願望做出改變,這種改變發自內心,外力的控制或壓力下的諮訪,起步就不對,“你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

2. 面對來訪者的現狀和困擾,首先要收集一些資訊,如果從這些資訊中,可以看到來訪者的卡點,那麼諮詢師就可以和來訪者共同設立諮詢目標,將目標聚焦在,通過來訪者自身的改變來增加對當下生活的策略。

3. 從時間線上探索,設立結構,第一步:探索原生家庭-和父親的關係、母親的關係、鐵三角的關係等,第二步:探索和自己的關係;第三步:探索和他人的關係。

4. 諮詢結構化,可分次進行,每次都儘可能做到:帶着問題來,帶着資源走。

5. 諮詢有效的關鍵點:讓來訪者意識到:“我是一切的根源”,從受害者轉變成責任者轉。

6. 來訪者的改變,不是由於諮詢師給了答案和解藥,而是經由諮詢師的引導,讓來訪者自己找到自己問題的答案,引導來訪者進入到“成人狀態“。

7. 諮詢師的生命狀態和人格魅力對於諮訪效果、支持是非常重要的,尤其要養成的就是全身心的傾聽。

8. 諮詢中,學習和成長一直是雙向的過程,不僅來訪者得到了成長,諮詢師同樣也在成長,只是彼此學到的東西不同。


十次諮詢的主要內容總結如下:

1.  第一次:主動改變,確定意願、價格、諮詢時間等。

2. 第二次:情緒溫度計,從情緒、感受上引發出“兒童的自我狀態”。

3. 第三次:探索“兒童的基本情感包括:快樂和深情、憤怒、悲傷、恐懼,情感的運作會引發“行爲”,而父母受其家族基因、價值觀、夫妻關係、觀念等的制約會呈現出不同的應對行爲,在一次次的行爲-應對-行爲中,孩子在經驗中形成了自己的生存策略,蛤蟆的生存策略是:面對他人的指責、控制,會感到憤怒但不會和對方直接衝突,而是隱忍,感到自己悲慘、內傷。

4.  第四次:原生家庭的探索,來自爸爸,祖父,媽媽,外祖父的壓力(人格特質),讓蛤蟆感到了壓抑、悲傷、無助、鬱悶,這些讓蛤蟆憤怒,它用順從,包括取悅(炫耀)、道歉來適應,也是“適應性兒童“的表現。

5.  第五次:探索憤怒。作爲適應性兒童,我們要處理父母憤怒、自己的憤怒,這一點非常值得探索,蛤蟆先生處理自己的憤怒慣用的方式就是:用緩和的方式來釋放憤怒,讓別人幾乎察覺不到,這樣就不會讓任何人不安。(注:兒童釋放憤怒的表現,從弱到強,依次爲:退縮、厭煩、拖延、鬱悶、任性、慪氣、撒潑、叛逆)。

6. 第六次:老獾勸蛤蟆放棄董事這件事,又一次引發了蛤蟆的憤怒,然而它的憤怒很快就轉化爲“悲慘”,蒼鷺說,是蛤蟆與老獾共謀了PLOM-可憐弱小的我。而老獾是處於“父母的自我狀態”裏,它是蛤蟆挑剔型父母的化身:愛批評人、易怒、嚴厲、挑剔、對了人評頭論足,而蛤蟆陷入了深深的自我評判裏,實際上,蛤蟆對自己異常的嚴苛,它判定了自己有罪,然後譴責自己,挑剔自己。蒼鷺說,“能幫你的只有你自己,對自己好一點”。

7. 第七次:人格的自我狀態的三位一體:父母(基本上都是挑剔教育別人,用言行重複從父母那裏學來的觀念),成人(在成人狀態裏,才能用理性思考當下的事情,可以計劃、思考、行動,才能學到關於自我的新知識),兒童(體驗童年的感受,再現過去的情形,體驗過去的情緒)。這次諮詢,讓蛤蟆意識到,相比責怪(責怪,是人處在兒童狀態裏做的事情)可以自我負責任,做出新選擇,自己對自己是有自主權的。

8. 第八次:敘述、整合人生故事,從過往的人生故事中,蒼鷺讓蛤蟆思考:可以學到什麼?

9. 第九次:通過人生座標,蛤蟆看到了自己的人生腳本,“我不好,你好”,蛤蟆以一個成人的狀態向蒼鷺表達了自己的憤怒,他收回了把蒼鷺看作是自己父親的投射,它意識到再也不用扮演那個卑躬屈膝的角色了,它可以說自己想說的話,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

10. 最後一次:蛤蟆對蒼鷺說,感覺很好,可以給自己打9分,對每一天都有期待,每一天都充滿了讓人激動的可能。蛤蟆真正的由受害者變成了責任者。它的人生座標處在了“我好,你也好”的位置上,處於這樣的人生座標不是靜止的狀態,其實是一種發自內心信念的行爲,蛤蟆不再依賴蒼鷺。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