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討厭的勇氣!

今天給大家推薦這本書《被討厭的勇氣》,它有一句話,給了我巨大的啓發:

“一切煩惱來自於人際關係。”

這話什麼意思?

比如,有個不愛學習的孩子,上課不聽講,回家不好好做作業,天天就知道打遊戲。如果你是父母的話,會怎麼做?

大多數家長,會想盡一切辦法讓孩子學習。比如上輔導班、刷題庫,甚至你還會動用家法,強迫孩子學習。也有的家長說,我不搞體罰,我搞快樂教育,引導孩子愛上學習。

但這本書告訴你,這些其實都不重要。

你首先要考慮的,並不是“怎麼才能讓孩子學習”這個目的,而應該是“孩子學不學習,這是誰的課題?”

學習這件事,是孩子自己的課題,與此相對,父母命令孩子學習,就是對別人課題的妄加干涉。這樣就免不了發生衝突。

我們必須把自己的課題,與別人的課題區分開來。

爲什麼說:“一切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

因爲這些煩惱,都是對別人課題的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課題被別人干涉。

只要能夠進行“課題分離”,人際關係就會發生巨大改變。

你可能會說:讓孩子學習,是父母的責任和義務,至少也應該是父母和孩子共同的課題,怎麼會是妄加干涉別人的課題呢?

其實在判斷是誰的課題時,你只需要考慮一點:

這種選擇所帶來的結果,最終要由誰來承擔。

如果孩子選擇不學習,那麼這種決斷帶來的後果,比如成績不理想,考不上好學校等等,最終的承擔者不是父母,而是孩子自己。所以,學習是孩子自己的課題。

但請注意,不是說就不管孩子了,而是家長在瞭解孩子幹什麼的基礎上,對他進行保護,比如隨時解答孩子遇到的問題,對孩子的興趣給予充分的支持。

在孩子沒有向你求助的時候,不去指手畫腳。這就是課題分離。

你需要把幫助孩子成才的課題,和孩子對自己學習的課題區分開來。

當我們理解了“人際關係是一切煩惱的來源”。你就會發現,其實

“人際關係同時也是幸福的來源”。

比如上學的時候,你的考試成績比班上其他人都好,回回得第一,你感到很幸福;工作的時候,你的收入比同齡人都高,你感到很幸福;有了孩子之後,你孩子比其他人的孩子更優秀,你依然會感到很幸福。

但是,這種幸福,只能算是一種低級的幸福。因爲你的幸福,是建立在比較上,也就是建立在別人的某種不幸福上。

而高級的幸福,來自人際關係中的“共同體感覺”。

什麼叫“共同體感覺”呢?

就是一種持續的爲多數人的貢獻感。

家庭、學校、單位,都可以是共同體。

在家庭這個共同體中,你的幸福來自於被家人需要。在單位這個共同體中,你能夠爲公司創造價值,也能感受到幸福。

有些人一旦退休便立即沒有了精神。因爲他們不再被需要,這就是突然失去了那種在共同體中的“貢獻感”,他們感到不幸福。

相反的是,有些富豪已經擁有了一生也花不完的鉅額財產,但他們依然繼續忙碌地工作着。

爲什麼要繼續工作呢?

是貪心不足?當然不是,他們所需要的,是保持着對整個社會的貢獻感。而這種幸福,不是靠和誰比較得來的,也不需要得到別人的肯定。

現在你知道爲啥書名叫《被討厭的勇氣》了吧?

對,“不想被人討厭”是我的事情,但至於“你是否討厭我”,和我無關,那是你的課題。

當你不再爲了滿足別人的期望而活,不再把自己的一生託付給別人,你就會成爲一個幸福的人!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