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隨筆64:日積月累,纔會擁有好聽的歌聲

《雨花石》是一首非常動聽優美的歌曲,歷來深受學生的喜愛。這次教學從二拍子指揮圖式入手,讓學生隨着音樂劃拍,大家都學得很認真,一個個很像樣。

當能夠隨音樂準確劃拍後,提出讓學生通過雙手揮拍感受音樂的變化,思考歌曲可以分成幾個部分。

接着分部分聆聽,各有幾個樂句,有沒有相同句,找到節奏變化明顯的地方,八分休止符、三十二分音符。到這裏,每個班級都上得比較順利。直到唱最後結束句時,出現狀況:學生拍子不穩和句末感不強。後來發現這都與我的鋼琴伴奏有很大的關係。

一開始想着左手分解和絃爲他們打拍子,結果適得其反,重複幾遍都唱不整齊,抓不住兩拍半的感覺,我又不想用嘴喊拍子,硬邦邦的訓練。

我還發現,因爲這種伴奏方式,導致結束句本有的悠遠深思之感被破壞了,學生反而喜歡處理成漸強,一旦高音做漸強,那齊唱的聲音就不可控,聲音太不悅耳了。

換了一個班級,最後一句我改爲柱式和絃伴奏,並提示長音兩拍半後吸氣,輕輕帶出最後三個音。學生聽着安寧的旋律,自然越唱越弱,再提問歌聲飄遠讓你想到了什麼?啓發學生展開聯想。

昨日讀到一段話:教師一定要輕聲伴奏,決不可讓鋼琴的琴聲淹沒學生歌唱的聲音,同時還要引導學生不但要聽自己的歌聲,還要學會聆聽伴奏的和聲,這樣的歌唱音纔會更準,調性纔會穩定,學習纔會不斷進步。


伴奏越位,不但聲音洪亮,而且兩隻手都在彈歌唱旋律,聽到的完全就是琴聲而不是學生的歌聲。長期這樣低質的伴奏,學生感受到的絕不是音樂的美,更不是幫助的力,而是噪聲的干擾,會導致學生歌唱能力越來越弱。

教師的伴奏只是爲學生的演唱添彩或引路,前萬別掩蓋了學生的歌聲。

其次,這首歌曲音區較高,深深感到高段學生課堂上一定要安排發聲練習,提高氣息運用的能力。唱到高音會虛或白聲,演唱基本技能還不紮實。由此想到,聲樂訓練也需要系統性,循序漸進的開展。

目前每節課安排五分鐘的音樂欣賞,積累聽賞經驗,每週也就兩次課,看着這十分鐘還是有效果的。接下來準備聲樂訓練的材料,再穿插5分鐘的練唱,期待整體演唱能力能夠提升上去。

這次歌曲情感處理環節,我結合時下上映的熱片《平津湖》,和學生一起簡單交流了下感受,最後啓發學生帶着怎樣的感情來演唱這首歌曲,學生紛紛舉手說到了“崇敬”、“感恩”、“深情”,並很有表情地完整演繹了一遍,借用一些資源比過去幹巴巴地講述,效果好多了。

技能的提升,情感的昇華與表現的能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們有一個系統的訓練。

訓練什麼,如何訓練,首先得有個目標意識,纔會去琢磨策略,這個月重點就是研究如何訓練好聽和諧的歌聲啦。

(齊帆齊2021年9月年度寫作品牌IP特訓營,第25篇,1046字數,共累計51940字數)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