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00年》:是時候重新認識全球化的開端了

文 | 深夏晚晴天ZMH

提起全球化,我們並不陌生。

當今我們能夠便捷地享受來自世界各地的商品和服務,就是受益於全球化的發展。回溯全球化的開端,很多人都會自然而然地想起14-15世紀新航路的開闢,哥倫布、麥哲倫等歐洲航海家開闢了新航路,使得原本相對孤立的各大洲聯繫越發緊密。

這種觀點將歐洲航海家對經濟全球化的重要性放置在了舉足輕重的地位,多年的普及教育,也使得普羅大衆對此幾乎深信不疑。

但對中國人來說,我們所知道的歷史還有:早在唐宋時期,我們的海上貿易就已經開展得如火如荼,甚至出現了一條與陸地絲綢之路相對的海上絲綢之路。及至明代,由政府資助的鄭和下西洋更是那個時代裏令人矚目的存在。

從已有的史料中我們不難得出,歐亞非三大洲之間的貿易早在歐洲航海家開始航行之前就已經存在。如果還有相應的史料或考古證據能佐證美洲大陸內部、美洲與歐非亞之間也存在長途貿易和人口流動,那將大大地改變人們對早期全球化的認識。

美國耶魯大學歷史學教授、著名漢學家韓森所著的《公元1000年:全球化的開端》就是這樣一本通過引用豐富的史料知識與考古證據,引導人們重新思考早期全球化的書。


在書中,韓森的觀點是,在公元1000年,世界已經在最基本的意義上構成了全球化。這一觀點將全球化的開端直接往前推進了500年。

公元1000年左右,農業技術的提高和農業工具的改進,促進了種植業的發展,進而帶來各地人口的增長。在北歐,由於缺乏可耕種的土地,個人在社會中的機會又有限,促使部分北歐人轉向去新的地方冒險和掠奪。

根據古老的冰島語創作的口頭史詩《“紅髮”埃裏克薩迦》和《格陵蘭人薩迦》的記載,維京人曾分別三次航行至美洲,第一次航行就發生在公元1000年。

維京人向西探索,抵達美洲後,與當地的土著有過短暫的和平貿易,比如紅布換毛皮。但與當地土著的衝突、對來自當地土著襲擊的恐懼以及遭遇的貿易不平衡,最終使得北歐人放棄在美洲的定居。

在北歐人抵達之前,美洲大陸已經存在自己的貿易網絡。這一點,是通過一系列考古挖掘發現的。

也就是說,在公元1000年前,歐亞非美洲已經存在了自己內部的貿易網絡,只差一條能連接大西洋兩岸的航線。

而北歐人的這場航行,其意義就在於將大西洋兩岸已經存在的貿易網絡連接起來,從而開啓了全球化。

嚴格來說,這並不是現代意義上的全球化,因爲各地的商品並未真正在世界暢行,人們也幾乎無法去各地旅行。但貨物的貿易、人員的遷徙、思想乃至微生物的交換所帶來的變化,仍然能構成最基本意義上的全球化。

而這,也是《公元1000年:全球化的開端》這本書的核心所在。

雖然這是一本歷史書,書中所引用的資料、史實以及考古證據也難免讓人眼花繚亂,但整體而言,本書的脈絡卻是十分清晰的。

先是從宏觀的角度概述公元1000年的世界全貌,然後從西進的北歐人講起,從歐美大陸的聯繫逐漸步入到美洲大陸內部的發展。接着視線轉回歐洲,從歐非之間的奴隸貿易到東歐的宗教選擇、中亞的分裂,最後聚焦到東亞中國宋朝。

從歐洲出發,以東西兩個方向再次串起公元1000年時的世界,以豐富的史料和考古發現佐證當時世界已經存在的跨區域聯繫。更難得的是,書中一改歐洲中心論的觀點,高度肯定了彼時中國在全球化中的位置和深遠影響。

都說以史爲鏡可以知興替,重新認識與瞭解公元1000年的世界,有助於我們看懂當下全球化所帶來的難題和挑戰,從古人的應對中我們也能夠獲取一些智慧與教訓,從而真正明白今天的我們該如何應對當下的困境。

而這,或許就是讀歷史的意義所在。

(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