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爾做做“無用”之人

關於“有用”和“無用”,莊子曾經說過一句話:“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在物質豐富的今天,我們是不是可以少一些“有用”,多一些“無用”。

19世紀初,“京城第一名家”王世襄生於名門世家,卻沉迷各種雕蟲小技,如放鴿、養蛐、駕鷹、走狗、摜跤、烹飪,而且玩出了文化,玩出了趣味。荷蘭王子專程給他頒發了2003年“克勞斯親王獎最高榮譽獎”,給出的頒獎詞是:如果沒有他,一部分中國文化還會被埋沒很長一段時間。

那些書籍、音樂、花草魚蟲……根本無法給我們的物質生活帶來實際的效用,所以在很多人看來,這些並沒有什麼用處。沒用的東西也就不再用心追求。

然而,生命的寬度與厚度並非用物質堆砌起來的,在物質之外還有精神,在有用之外還有無用,正是這些無用之物拓寬了我們生存的維度,生命的精彩更需要物質之外的東西。

這個世界上並沒有無用的東西,只是,我們忽略了發自內心的愉悅,以爲物質可以代替一切,甚至可以代替那些會心一笑,代替頓悟時的神清氣爽。

人的慾望無窮無盡。只有精神的富足才能換來內心的寧靜和長久的愉悅,也只有那些無用的東西才能讓我們體會到生而爲人的真正快樂,不是嗎?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