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衰老·死亡》讀書營Day132

“因此,我們要做的,就是讓降臨在我們身上的死亡成爲一種不公平的待遇,讓我們的兄弟、兒子、我們兄弟的兒子、兒子的兒子都認爲我們本不應該死,這乃是所有人力所能及之事。”

我沒太明白這段話在說什麼,但一點也不妨礙我想起了一個人的死亡,或者說“本不應該死”的情緒點激發出的回憶,幾年前,一位一起學習沙盤的朋友,生了二寶之後,我們還來不及爲她高興,她的先生就生病去世了,雖然一人打了兩份工,但不是猝死,也不是意外去世,而是患病去世,因爲和她來往不多,消息來得突然,那幾天我很崩潰,或許是源於大喜又大悲的落差?本該好好經營新的四口之家,卻生死相隔,永不相見。這位情感豐富的女性,將要如何面對她的餘生?印象中,最“不該死”(最惋惜,最痛心,引起民衆反應最強烈)的情況是:英年早逝,或許這種死亡應合了人們心中關於可能性的死亡,英年之際,正是所有的可能性盛開之際,嘎然而止,令人惋惜,內心被喚起的可能就是可能變成了什麼也不可能。

觀察我兒時的成長環境,其次“不該死”的是“好人”,爲家庭、爲族羣做出一定貢獻的人,仔細想想,似乎是意識化程度更高,目標明確。然而還有那些“壞事做絕”,“早該死”的人,真的死了,人們也會惋惜,也總能找到惋惜的理由,是兔死狐悲的心境?還是爲自己曾經的說出或者不說出口的詛咒贖罪?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