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自己心鏡

1.愛孩子, 就讓孩子去愛更多的人; 如何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 給孩子積下更多的德。

2.【巖中花樹】 先生遊南鎮,一友指巖中花樹問曰:“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 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3.【侃去花間草】 侃去花間草,因曰:“天地間何善難培,惡難去?”先生曰:“未培未去耳。” 少間,曰:“此等看善惡,皆從軀殼起念,便會錯。”侃未達。曰:“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惡之分?子欲觀花,則以花爲善,以草爲惡;如欲用草時,復以草爲善矣。此等善惡,皆由汝心好惡所生,故知是錯。”

4.不可外心以求仁,不可外心以求義,獨可外心以求理乎?——陽明先生

5.夫求理於事事物物者,如求孝之理於其親之謂也。求孝之理於其親,則孝之理其果在於吾之心邪?抑果在於親之身邪?假而果在於親之身,則親沒之後,吾心遂無孝之理歟?——陽明先生《答顧東橋書》

6.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個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個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個信與仁的理?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傳習錄》

7.此心無私慾之蔽,即是天理,不須外面添一分。以此純乎天理之心,發之事父便是孝,發之事君便是忠,發之交友治民便是信與仁。只在此心去人慾、存天理上用功便是。——《傳習錄》

8.此心若無人慾,純是天理,是個誠於孝親的心,冬時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要去求個溫的道理;夏時自然思量父母的熱,便自要去求個凊的道理。這都是那誠孝的心發出來的條件。卻是須有這誠孝的心,然後有這條件發出來。 ——《傳習錄》

9.譬之樹木,這誠孝的心便是根,許多條件便是枝葉,須先有根然後有枝葉,不是先尋了枝葉然後去種根。 ——《傳習錄》

10.《禮記》言:‘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須是有個深愛做根,便自然如此。” ——《傳習錄》

11.孟子云:“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非若後世廣記博誦古人之言詞以爲好古,而汲汲然惟以求功名利達之具於外者也。——陽明先生《答顧東橋書》

12.良知誠致,則不可欺以節目時變,而天下之節目時變不可勝應矣。毫釐千里之謬,不於吾心真知一念之微而察之,亦將何所用其學乎?是不以規矩而欲定天下之方圓,不以尺度而欲盡天下之長短。——陽明先生《答顧東橋書》

13.則凡所謂善惡之機、真妄之辨者,舍吾心之良知,亦將何所致其體察乎?——陽明先生《答顧東橋書》

14.致吾心良知之天理於事事物物,則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與理而爲一者也。——陽明先生《答顧東橋書》

15.其治不同,其道則一。……文、武之法,即是堯、舜之道。——《傳習錄》

16.自己良知原與聖人一般,若體認得自己良知明白,即聖人氣象不在聖人,而在我矣。 ——陽明先生《答周道通書》

17.每個人的心都是一面鏡子。區別在於,聖人之心如明鏡,把一切照得清清楚楚;而一般人之心如昏鏡,被不明與貪慾遮蓋得嚴嚴實實。 真正的學,不在“照鏡子”,而在“磨鏡子”。磨去各種斑鏽,恢復一顆“明鏡”之心。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