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寫作,徹底解決沒有素材的方法

相信你過去看過一些文章,有這樣的感覺:

有的文章讀起來,感覺非常的乾燥,讀一會兒就讀不下去了。

而有的文章,卻引人入勝,讀起來特別的鮮活生動,欲罷不能。

造成這兩者之間差別,最主要的原因是什麼呢?

主要在於文章內容的素材的多與少。

有的作者,他們掌握的素材比較多,當寫到自已想要表達的內容時,他們總是能找到合適的故事、句子和案例去表達。

而那些掌握素材少的作者,就只能乾巴巴得去講述一個道理。

很顯然,後者寫出來的文章,閱讀體驗必然是很不好的!

來看一個具體的例子:

寫作除了要有很好的學習方法技巧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有豐富的詞彙量。詞彙量是寫作的基石,沒有詞彙量,寫的句子就比較簡單,你的文章就顯得沒有水平,顯得不夠上檔次。所以,平時一定不要忽視積累詞彙量。

上述這段話,主要表述的是詞彙的積累對寫作的重要性,邏輯上是清晰的,讀起來沒啥問題。

但是,這段文字讀起來,其感受並不好,通篇都在談論述,很枯燥無味。

這樣創作出來的內容,哪怕講的道理再透徹,但是閱讀體驗並不好。

這顯然不是我們想要的一個效果,針對上面這段話,我們可以稍微得修改一下,換一種表達方式,改造之後如下這段話:

寫作就像建房子,而詞彙就是現場堆積的水泥。只有水泥足夠得多,房子才能又快又好地建起來。

同樣的道理,要想快速寫出一篇好文章,詞彙量不足,就如同巧婦難爲無米之炊。哪怕是寫作很有天賦的韓寒,他也感受頗深。他曾經分享一個很重要的寫作方法,就是翻詞典,每天都翻,甚至把一部詞典都翻爛了。

顯然,通過上述這種表達方式,去講述同一個道理,後者的閱讀體驗好了很多。

那麼這兩種的表達方式區別在哪裏呢?

第一個區別是後面的表達方式,採用了更多更高級的一些詞彙。

第二個區別是採用了一些比喻的修辭手法。比喻有一個很大的好處,就是讓讀者更容易理解內容,把枯燥抽象的道理,變成具體生動的案例。

第三個區別是引用了職業作家韓寒的例子。引用案例,一方面是讓讀者更容易理解,另一方面是表達的內容,更生動也更具有說服力。

所以,在寫作中,多引用素材是非常重要的。

其實,很多人都意識到了這個問題。

當你寫一篇文章的時候,想引入合理的素材時,卻發現沒有素材可用,腦袋裏卻是一片空白。

那該怎麼辦呢?

要弄明白一個核心的理念:任何素材必然來源於生活。

素材是不可能憑空出現在腦海裏的,他必須有一個源頭,就是我們的生活。

哪怕是憑空編造的一個故事,它也是一定有源頭的。這個故事能還原過去,所見所聞中尋找若干的一些原型。

人人都有自已的生活故事,都是具備有素材來源的。

爲什麼有的人在寫作的時候,總能想到很多素材,而有的人卻總想不到呢?

人人都有生活經歷呀!雖然我們的生活單調一些,別人的生活閱歷豐富一些,但總不能說你完全沒有生活吧!

這很顯然是不符合事實的,這肯定是有原因的,原因有以下兩點:

很少一部分人,他們具有觀察和思考的意識,以及隨時記錄的習慣,而大部分普通人是沒有這兩點的。

也就是說,在過去,我們對生活的閱歷,是缺乏敏感性的,我們既不會去思考所見所聞的一些事件,它背後的道理和啓發性,更不會有意識的去把它們給記錄下來。

很多時候,我們的人生過得很平淡,寫作的時候沒有什麼素材可用,其實這不是藉口。

仔細想一想,哪怕是再普通的人,他們每天聽見的、看見的、學到的任何事物,都會擁有大量的素材。

而這些素材,其中肯定有很大部分是有價值的,是值得寫進自己的文章裏的。

只不過在過去,我們總是左耳進右耳出,沒有意識去記錄下來,自然你就忘掉了,造成在寫作時,找不到素材。

要解決寫作沒素材的現狀,從現在開始,一定要帶着一顆有準備的心,去觀察這個世界,把你所經歷的、聽到的、看到的、讀到的,只要是有價值的東西,用一個專門的本子或者說相關的記錄工具把它們記錄下來,形成自已的素材庫。

都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建立自已的素材庫,並且時常翻看,而且隨時隨地方便的搜索,那麼你在今後寫文章的過程中,你還還會發愁說自已沒有素材嗎。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