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日記 | 子游問孝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子游:孔子弟子,姓言,名偃。

養:飲食供奉。

子游問孔子什麼是孝。孔子說:如今世道所說的“孝”,無外乎飲食供奉。犬馬這樣的動物,也是靠人給的飲食。如果子女對父母沒有敬意,那麼跟餵養犬馬,又有什麼分別呢?


山東大漢孔夫子說話真的挺狠:就只管飲食供奉,餵馬呢你?

“外婆她的期待,慢慢變成無奈,大人們始終不明白。她要的是陪伴,而不是六百塊,比你給的還簡單。”

這是周杰倫在歌曲《外婆》中的歌詞,似乎要比孔子所說的好理解,也更柔和一些。但仔細想想,跟孔子說的也是一回事,也是同樣深刻的“質問”。

回到論語章句。此章以前,分別是“孟懿子問孝”和“孟武伯問孝”,二者分別爲父子,孔子對他們做了不同的回答。但回答適用的語境,更貼合與父子關係這一實際情境。此章是孔子回答子游之問,子游是孔子弟子,因而孔子所言,有更深刻的發省之意,是就“孝”的概念和整個社會對“孝”的理解來回答的。

“孝順”是不是多給父母錢、讓他們喫喝不愁就夠了?我想大部分人的答案都是否定的。即便是那些肯定回答的人,其中也有一部分是希望能有條件、有時間多陪陪父母的吧,做出否定回答,也許是囿於現實生活的壓力。

但是呢,還得引用魯迅先生的話,“時間就像海綿裏的水,擠一擠總是有的”。好多漂泊在外的年輕人,跟父母打電話聊微信的時間,在自己每天的溝通記錄中應該排不到前50%。我思來想去,還是片面地感覺,“時間”其實不是影響跟父母溝通的第一因素。

第一因素似乎是因爲血緣關係造就的太過理所當然的親近,讓人很輕易就忽略了父母也應該時常在心裏佔據一定的位置,最好能是靠中心一些的位置。如果記在心裏不太容易的話,不如設個週期鬧鐘,或者在to-do list中加一條。可能會想不到啥東西好聊的,但問一問天氣、問一問飲食,三五分鐘聽聽對方的聲音不也很好嗎?

孔夫子所言的“敬”,無外乎把父母放在心上,但現實生活確實蠻多幹擾因素的,那麼便採取些現代生活的辦法來保持這份“敬”也是可取之道。“敬”本身就應該是心中常懷且身體力行的東西。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句話想必知道的人更多,道理也不言自明,所以我其實想不到太多說的,有種“懂的都懂”的感覺。

且就這樣吧,記得給爸媽打電話,跟爸媽住一塊兒的話,不要經常吵架,逗一逗他們開心啊~

/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