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種人生模式——《幸福的方法》筆記(2) 忙碌奔波型: 享樂主義型: 虛無主義型: 感悟幸福型: 養成“變得更幸福的”習慣:

哈佛幸福課(積極心理學)書摘&筆記

作者:泰勒·本-沙哈爾


二、解讀四種人生模式

1.享樂主義型——注重眼前快樂,忽視現在的行爲可能帶來未來的負面後果。

2.忙碌奔波型——爲了實現未來的目標,承受現在的痛苦過程。相信痛苦過程是成功的必須。

3.虛無主義型——既不享受現在的生活,也對未來沒有期待。麻木的生活在空虛之中。

4.感悟幸福型——在當下的工作生活中體會幸福,同時也通過當下的行爲改善未來。


忙碌奔波型:

        我們身邊最常見的模式:從小被老師和父母教導,只有讀書好纔有好的未來 → 好成績、高薪是人生成功的唯一標準。

        儘管競爭讓人疲憊,我們仍相信競爭是唯一的活法。996,007是獲得“幸福生活”的必須犧牲。

        然而達成目標的快樂並不常在,它很快的被實現新目標的焦慮代替。新一輪的疲憊犧牲再度襲來。

        事實上,達成目標後的快樂並不是幸福,而是暫時解脫的放鬆、一種“幸福的假象”,就像久病的人臨時恢復了幾天體力。(對於非工作狂、絕大多數不能從加班中獲得快樂的人而言)


享樂主義型:

        這類人總是在尋找快樂並且逃避痛苦。盲目地滿足慾望,卻從不認真地考慮後果。

        享樂主義者不斷的尋找下一個更刺激的樂子,但  隨着對刺激的閾值越來越高、感受到的快樂反而越來越少、感官逐漸麻木。

        他們視努力爲痛苦,把物慾快感當做幸福。但是人終究是需要“確定自己人生意義”的動物。空虛的快感無法長久的支撐人生。

        缺乏挑戰和“意義”的生活,也同時會缺失展現自己實力的快意、達成目標的成就感。(更何況放縱自己在肉慾、酗酒等等快感中,不僅會感到內心的空虛,身體也會被掏空Orz)


虛無主義型:

        這類人放棄追尋人生的意義和當下的生活,沉湎於過去的陰影。

        他們只是反覆琢磨過去的不幸,以及引申解釋過去對現在的傷害。對於“自己能獲得幸福”這件事本身都加以否定。


感悟幸福型:

        我們常常思考:要到什麼年齡、達到什麼目標才能停止爲未來擔憂,全然地去享受生活?

      答案是:沒有!達到目標後的空虛和未達成時的焦慮將永遠存在。

        我們需要的不是一個永恆幸福的標準,而是學會在日常行爲中找到快樂、繼而激勵自己達成目標的心態。

        在感悟幸福型的人生模式中,有享樂的部分,但享樂不會成爲努力成長的阻礙、而是短暫的放鬆和充電。有忙碌奔波的部分,但是努力不會全然犧牲當下生活的快樂。

        感悟幸福型的人就像是一邊欣賞沿路風光,一邊記得要爬上山頂的登山者。攀爬的過程和抵達巔峯都是快樂。

養成“變得更幸福的”習慣:

連續4天每天15分鐘記錄生活:

前3天在忙碌奔波/享樂/虛無的板塊中選擇一個主題記錄自己的經歷,

最後1天在感悟幸福的板塊記錄生活經歷。

忙碌奔波板塊:寫下忙碌奔波的經歷。反思自己是否從中受益?付出的代價是什麼?

享樂主義板塊:在享樂的時刻得到了什麼?損失的又是什麼?

虛無主義板塊:記錄令人感到絕望、無助的時刻,描述當時、現在對它最深刻的感受和想法。

感悟幸福型:描述、重溫你人生中某個特別幸福的時期或者經歷。

正念冥想:找一個安靜的地點+自己舒服的姿勢,深呼吸、心態平靜的感受身體的每個部分。回想過去快意時刻的感受,並嘗試將當時的情緒帶會現在,放鬆身體。


ID:GhostStandsAlone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