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理解的,未必就是寫作者要表達的意思

你理解的,未必就是寫作者要表達的意思

有一位文友說:“其實在現代,從大衆化的角度看,大家時間都寶貴,能讓人一分鐘弄懂的東西,非要搞得讓人五分鐘才弄懂,真的不必要。古文有時有多種理解,因文字少,表情達意的精確性不一定到位。一篇古文,每人用白話文翻譯,不會是一樣的,有時差別很大。古文必學必研應懂應學寫,但不一定篇篇必寫。如果現在書中網上全是古文,那學習進度,閱讀速度,理解速度,工作效率…...呵呵。做學問可以。”

這位文友,分析了文言文與白話文之間的一些問題,我感覺很好,有啓發性。

特別有一點,文言文的精確性,也就是精確度,不是很高。這一個說法,確實有待商榷。

我認爲,文言文,在文言文環境中,或者說,在文言文語境中,應該還是有精確度的,就如同白話文在現在的語境中的精確度一樣高。

而之所以,現在人們去看文言文,各人看到的,理解的,未必就是一樣的。爲什麼?我認爲,那是因爲文字語言的變遷,還有被各種各樣的註釋的影響,所以有不同的解讀。

因此,我就有了一個想法,我所閱讀的文章,我所理解到的意思,未必就是寫作者要表達的意思。

特別是從前流傳下來的文章,只要能夠自圓其說,誰怎麼解釋都行。也只要有用,有利於己,怎麼解讀都不爲過。

至於那些先賢寫作者本來真正要表達什麼意思,我們未必就能夠真正知曉。一般人,在能夠說得通的前提下,會默認於有用的註解,有利於自己的註解。至少我是這樣的。

我也認爲,文章,書籍,只要讀得有用,有利,也不一定就要去深究寫作者真正的想要表達什麼,有什麼目的,等等。也就是說,讀文章,最重要的,是要讀出有用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