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休息?读想读的书,写想写的文字 1 2 3

几天前随意发的一句感慨,没想到收获意料之外的点赞数。于是,我决定以此为题,写一篇文章。

如果你刚好看到,我很幸运,也权当是你我与忙里偷闲的某一刻有了小小的共鸣,给自己找一个闲下来的理由吧!

1

也许你会同我妈一样问我:“你有什么可忙的?”

是啊,我到底在忙些什么呢?我妈只知道我要么对着电脑,要么对着一堆纸质文稿,反正很少有闲下来的时候。

我是个编辑,从大学毕业开始便是,十几年过去了,如果不出意外,未来十年、二十年,我会一直在这个岗位上。很少人能理解“编辑”的具体工作,所以我给了它一个自认为还算好懂的名字——文字工作者。

从上世纪80年代人们便呼吁:争做学者型编辑。

这些年,努力丰富自己的大脑,不断提高自我认知水平,我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而当笔杆子取代原本的听诊器,连我自己都诧异“我这是弃医从文了么?”不然呢?

——前辈们常说:编辑就是为他人做嫁衣。

——著名出版人杨葵说:“为他人做嫁衣”是一个编辑的本份。

——《一个文学编辑的心里话》:编辑没什么了不起,一份为他人做嫁衣的工作而已。

于我而言,做好份内工作是首要,忙碌时为自己找一个发泄口、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也很重要,比如阅读,比如写作。何况,这本就是一个编辑应该具备的道德素养之一。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而当我决定写下去时,无疑是让自己踏上了一条“不归路”——当爱好占据工作之外的大部分时间,我不得不舍弃很多东西。

于是,我硬生生把自己变成了一只别人眼中的陀螺。

2

谁说工作、教育不能两全?

在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我坚信“一个人事业上再大的成功也弥补不了教育子女的失败。”然而,当我忙着工作,想着多挣钱为孩子、为家庭提供更好的物质生活,很多时候我在反思:如果我对孩子再上点心,是不是他各方面的表现会更好?

尽管,同龄人中,他已经是不被大多数人讨厌的那一个。

新学期伊始,一位家长朋友问我,“升入三年级后有没有觉得作业难度突然加大了?”还未等我回复,她便又问道:“你知道孩子学了什么、做了什么吗?”惭愧至极,我真是个不合格的妈妈。

了解我的人都知道,对待孩子,我并非不管,只不过我坚信尹建莉老师说的——不管是最好的管。小宝上幼儿园的时候我便慢慢培养他独立自主的性格,尤其学习,他要知道那是他自己的事情,而不是妈妈或者老师的。我也更加坚信:妈妈是孩子最好的榜样,身教始终大于言传。

当我正在赶稿,孩子会懂妈妈的辛苦,从而更加努力学习;当我捧着一本书,孩子也很乐意拿一本书坐在妈妈旁边;当我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他会把自己的书包和书桌整理得干干净净......

请一定记住:当我们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子,首先必须迫使自己向那个方向努力。

最简单的道理,嘴上不说,心里也懂。

3

只有会休息的人才会工作。

儿时无意听过的一句话,一直不理解它的意思,而当明白它的“出身”,肃然起敬,后知后觉,才知其中道理。

每周5+2,工作与休息似乎不成比例,工作是为了更好地休息,而休息又是为了更高效地投入工作。至于为何如此比例,大概只有制定此规则的人懂了吧,作为普通人的我们,遵守即可。

这其中,也许某些人会为了前者而做出什么改变,甚至养成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等,哪怕是偶尔不悦时抱怨几声,却很少有人说我热爱工作、讨厌休息。拿我自己来说,从高中紧张的备考时期便养成了喝咖啡的习惯,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那个劝诫自己“减肥先戒咖啡”的呼声似乎始终未能提上日程。说穿了,还是为了工作的高效率。至于休息的日子,只要躺在床上就好了,还需要刻意做点什么吗?

孩子们的学习亦是遵循着“5+2”的时间规则,这大概就是什么年纪做什么事,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不管是学习还是工作,始终占据我们生活的大部分。

有句话说得好:年轻不吃苦,老来必受苦

它不过是把人生分成了前后两个阶段,人生只有一次,不管科技多么发达,后悔药始终停留在人们的脑子里。“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绝非简简单单的一个口号。

所以,休息的时候就要享受时光,工作的时候亦要全身心投入,唯有此,我们的生活才更加精彩,我们的人生才不足以叹息、惋惜。

说了些不疼不痒的道理,自勉,共勉。


如果我问你:“什么是休息?”

你会作何回答?但我相信,一定是与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有关。做喜欢的事情,再忙也开心,别人看似的累,不过是不喜欢罢了。真希望这样的时光多一点、久一点。

如果你已经忙得焦头烂额,那就不妨停下来,毕竟,工作从来都不是生活的全部

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享受生活、热爱生活。

——END——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