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20211022

“明天”是一個很特別的詞,它告訴我們“明天會更好”,卻同時又蠱惑着我們“等明天再做”,它給我們產生希望,同時又拉扯着我們走向拖沓的深淵。

中國明朝有詩名爲《明日歌》,詩中道:“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來老將至。”

拖延並不是現代人特有的缺點,而是古今中外人盡皆知的問題。試着反觀我們自己的生活,再回憶一下曾經定下的目標和夢想,到底有多少正在進行,有多少已經被拖延淹沒,蹤跡全無?

明明計劃好每天早起十分鐘背單詞,但鬧鐘響時你卻暗想:“好睏,再睡五分鐘”;洗衣機裏塞滿了髒衣服,桌面上一層灰塵,你對自己說:“到週末再一起收拾”;老闆佈置的工作任務,明明可以加快速度在當天完成,你卻因爲懷疑自己做不完,或因爲當天太累了,決定到第二天早上再完成……

很多時候,我們明知自己需要完成一件事,心裏卻有個聲音在說:“再等等,再等一會兒吧”“等刷完今天的微博再開始”“等玩完這局遊戲再開始”“等再休息十分鐘”……那件事在那裏等啊等,但我們刷完微博還有朋友圈,玩完這局遊戲還有下一局,休息十分鐘後又休息十分鐘,最後乾脆窩在沙發裏睡着了。

我們似乎患上一種“不想動”的絕症,在需要展現果斷的行動力時,我們卻只想再等等,也不知要等什麼,但這種等待讓我們感到放鬆,甚至是舒適,讓我們欲罷不能。

正是這樣一種閒適的感覺,開啓了拖延模式,更可怕的是,這種模式一旦開啓,便大有不可收拾之勢,拖過明天,還會拖過明天的明天,惰性在泛濫,而我們守着計劃,苦笑自嘲。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