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丹尼斯·J.斯波勒《感知藝術:第11版》片段

1.如果我們,公民們,不支持我們的藝術家,那麼我們將在殘酷的現實面前犧牲自己的想象力,最終毫無信仰,夢想一文不值。 ——揚·馬特爾(Yann Martel)《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2.“因爲你改變了我的生命,”薩姆回答道,“選修這門課之前,我日復一日地澆築着混凝土。混凝土——你知道,水泥、沙土和碎石子——僅僅是混凝土而已。選修了這門課之後,它在我眼中不再只是混凝土了。我一走到工地上,就看到各種圖案、色彩、線條和形狀。每當我看到一棟建築物,我就能看到歷史。我去了那些以前做夢都沒想到要去的地方,而且我簡直難以置信,沒有現在這些所見所聞,過去的人生是多麼枯燥乏味。我以前真不知道,世界這麼豐富多彩。”
3.藝術是生命的一個元素,我們能夠也必須面對,每一天都需要應對。我們的生活少不了藝術,因爲它的原則滲透在我們的人生之中。具體而言,美的感知提供了一種方法,讓我們瞭解藝術,也在藝術中進行溝通,這與其他的認知和溝通方式截然不同。
4.埃德溫·J.德拉特(Edwin J. Delattre)給出了藝術和生活的另一種關係。他比較了學習技術學科和學習人文或藝術學科的目的。“當一個人學習內燃機的機械構造時,學習目標是他應該能夠更好地理解、設計、建造或維修這類發動機,有時他應該更容易因爲此類技能而找到工作,從而改善生活……當一個人學習人文學科(藝術)時,學習目標是他應當能夠更好地理解、設計、建造或修復一種人生——因爲儘管我們各不相同,但活着是我們共同擁有的一份職業。”
5.“人文學科爲我們提供了機會,讓我們在思考、判斷、交流、欣賞和行動上具有更強的能力。”德拉特還說,這些讓我們的思維更加活躍,想象力更加豐富。“這些行爲解放了我們,讓我們接觸到至少對我們來說是新的可能性,並且將我們從過日子的無知狀態中解放出來……不能接觸到先輩遺留的文化和傳統,我們就如同從跨世代的共同世界中遭到放逐。”[1]詩人阿齊博爾德·麥克利什(Archibald MacLeish)則更加簡潔:“沒有了藝術,大學要如何教授真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