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愚孝》(7) 引言:

引言:

不孝有三,無後爲大”“孝感動天,董永娶仙”,大概中華民族以孝治天下,由來已久。歷史上更是舉孝廉以爲官,我不否認有些感恩父母的孝道在裏面,但是多數時候仍然是僞孝和愚孝。因爲要有孝廉的名聲,所以搞僞孝;因爲父母家長制,所以子女不得不搞愚孝。

    二十四愚孝之“扇枕溫衾”

這個故事主人公爲東漢黃香(約公元60-122年),字文強(一作文疆),九歲時,母親便去世,他除平時幫助父親操持農活、料理家務外。

夏天時,文疆爲父親扇涼蓆子(扇枕),冬天時,文疆又主動爲父親暖和被子(溫衾),對父親十分盡心盡孝。

人們都誇他少年時即博通經典,文采飛揚,京師廣泛流傳播“天下無雙,江夏黃童”。

在此不妨說說這個歷代的官員選拔制度,在夏商周春秋戰國時代,大部分情況是“世卿世祿制”,也就是世官制,諸侯世世代代做諸侯。大夫世代做大夫,老百姓世代做平頭百姓。

等到了戰國時代,出現“軍功爵制度”,七國都相繼變法,比如魏國的李悝(BC455-BC395)變法,秦國的商鞅(BC395-BC338)變法,楚國的吳起(BC440-BC381)變法。

魏國的李悝實行的“食有勞而祿有功,使有能而賞必行、罰必當”,讓一批有能力和軍功者做了官,實際上這是改革的世襲的用人制度。

之後纔是吳起變法,這個吳起被李悝舉薦,奈何士大夫嫉妒他,就誣陷他造反,魏王不信任他,罷了他的官。吳起這才遠走楚國。

此時的楚悼王信任吳起,任總吳起爲令尹,相當於宰相之職。吳起也是軍功制,無功勞的貴族及其後代,實行均其爵、平其祿政策。

吳起對立有軍功和其他有功人員,則授予爵祿,以解決分配不公,提高將士和新興封建勢力的積極性。

春秋戰國時代,是個諸侯爭霸天下的時代,軍功就顯得格外重要,獎賞有才能,均爵位平俸祿政策,可謂用心良苦,也迅速使得楚國再次強大,聯合趙國把不可一世的魏國打得大敗。

可惜楚王去世後(BC381年),舊貴族沒了俸祿和爵位的人,早把吳起恨死,趁着新王沒登機,就想把吳起殺了再說。可是吳起聰明瞭,抱着病死的楚王的屍體大哭。

這些個貴族繼續殺吳起,把楚王的屍體也毀壞了。這還得了,這叫辱屍案件,新王藉着給吳起平反的機會把舊貴族們一網打盡。

楚國都城七十多戶老舊貴族,全部被抓,倘若每戶人家有個七八十上百人的話,那這次清理的舊貴族就達到了六七千人之多。

之後便是商鞅變法,這個商鞅又是魏國來的,看來魏國出人才啊!不愧是李悝第一次變法的源頭國家啊!

話說吳起在楚國變法成功時,大敗魏國軍隊,此時商鞅已經十多歲,也聽說了這麼個魏國人在楚國混得好,還是魏國曾經的宰相李悝推薦的人物。

公元前362年21歲的秦孝公繼位,隨後頒佈著名的求賢令,商鞅在魏國學了李悝的變法心得,又結合吳起在楚國變法的成功經驗,決定入秦侍秦孝公。

此時的商鞅已經32歲,到了秦國後,很快得到秦孝公的賞識。3年後也就是公元前359年,秦孝公命商鞅全面變法,這一年商鞅35歲左右。

又三年,商鞅被任命爲左庶長,相當於丞相之職。所以,38歲的商鞅在秦國全國範圍內進行變法,廢除了時代爲官的制度,累計軍功成爲了主要任用標準。

商鞅所進行改革主要有改戶籍制度,實行什伍連坐法、明令軍法,獎勵軍功、廢除世卿世祿制度、建立二十等軍功爵制、獎勵耕織,重農抑商,嚴懲私鬥、改法爲律,制定秦律和推行小家庭制。

到了秦漢時代,國家一統的條件下,若沒有長期的戰爭,這個軍功獎勵就沒法實行。呂后和兒子惠帝劉盈想出了一個察舉制,讓各郡縣以“孝弟力田”爲用人標準來推薦人才。

這個孝第一次用在了用人制度上來,大致後來各地所傳說出來的至孝美名,都是爲了一定程度上迎合這種制度罷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