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辮子”

我這裏說的“辮子”,就是“辮子”本身,而不是關於“辮子”的引申,也不是“辮子”的外延。

現在,你走在大街上,如果留心的話,梳辮子的姑娘少之又少,你能看到的,不是“波浪式”,便是“雞窩樣”,或者是披肩發,或者是板寸頭,等等的式樣,尤其是頭髮的顏色,完全遠離了亞洲人“黑頭髮”的傳統,各種顏色是應有盡有。

更有甚者,有些男孩子反而留起了辮子和長髮,穿起了花衣裳,從背後你根本分辨不出是男孩擬或是女孩。

最近,讀魯迅先生的全集,在先生的第六卷《且介亭雜文》中,有一篇《病後雜談之餘》文章,談到了辮子,先生用幽默的筆法,對男人留辮子進行了抨擊、挖苦和諷刺。

先生說:“對我最初提醒了滿漢界限的不是書,是辮子。這辮子,是砍了我們古人的許多頭,這才種定了的,到得我有知識的時候,大家早忘卻了血史,反而爲全留乃是長毛,全剃好像和尚,必須剃一點,留一點,纔可以算是一個正經人了。

“而且還要從辮子上玩出花樣來:小丑挽一個結,插上一朵紙花打諢;開口跳將小辮子掛在鐵桿上,慢慢的吸菸獻本領;變把戲的不必動手,只消將頭一搖,劈拍一聲,辮子便自會跳起來盤在頭頂上,他於是耍起關王刀來了。

“而且還切於實用:打架的時候可以拔住,掙脫極難;捉人的時候可以拉着,省得繩索,要是被捉的人多呢,只要捏住辨梢頭,一個人就可以牽一大串。

“吳友如畫的《申江勝景圖》裏,有一幅會審公堂,就有一個巡捕拉着犯人的辮子的形象,但是,這是已經算作*勝景*了”。

中國人的辮子,是從“五•四運動”以後逐漸消失的,那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據資料顯示,中國男人是從明末清初開始留辮子的。清朝統治者滅明之後,強行命令在他所統治下的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的男子,必須改掉以前明朝時期的髮型,換成滿族的長辮髮式,以及穿着滿族衣服的政策。

這其實就是讓人們不僅從思想上忘記明朝,在形式上也要與明朝有所區別,以讓漢人徹底打消“滅清復明”的念頭。

從開始留辮子,到辮子被剪掉,歷經了二百多年,所以先生說,“對於擁有二百餘年曆史的辮子的模樣,也漸漸的覺得並不雅觀,既不全留,又不全剃,剃去一圈,留下一撮,又打起來拖在背後,真好像做着好給別人來拔着牽着的柄子”。

先生的辮子,是在留學日本期間剪掉的,“辮子留在了日本,一半送給客店裏的一位使女做了假髮,一半給了理髮匠”。

我們現代人,知道中國男人留辮子,幾乎都是從宮廷劇中瞭解到的,或者是從清朝末年的照片中看到的。就連我這個五十年代出生的人,記事時也沒有見過留着辮子的男人,但是卻見過纏着小腳的女人。更不要說現在的年輕人,更不知道中國男人留辮子的事了,如果不看歷史的話。

正像先生所說的那樣:“想起來也難怪,現在的二十歲上下的青年,他生下來已是民國,就是三十歲的,在辮子時代也不過四五歲,當然不會深知道辮子的底細的了。”

其實,我的這篇“小議辮子”,只不過是在看到先生對辮子的親身感受和對男人梳辮子的諷刺與挖苦後,讓沒有親歷過的我,感覺既有趣而又深意,便把它變相地寫出來,讓讀到這篇文章的你看看而已。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