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如何生活,本就是最大的命題

《俗女養成記》對我來說是迷糊灌頂。

他說不上來製作多精良,劇情設計多緊湊巧妙,恰恰是它的不夠巧妙也不夠精良,就是那一份渾然天成的自然感,讓我突然體悟到生活的本質。

當面試官笑着問陳嘉玲,你認爲快樂是什麼的時候,陳嘉玲笑着轉身,我看到了她的釋然。

陳嘉玲是個俗人。

她有一個很平凡的家庭,一家人開着一間藥店生活。大嘴巴超會講的阿嬤,超愛面子又膽小的阿公,有些怕老婆和孝順的爸爸,和那個有些虛榮偶爾攀比的媽媽。陳嘉玲的成績一直不是最好的,作業也常忘了寫,學鋼琴做優質的淑女也沒天分。

年近四十依然做着行政特助,處理老闆的工作及生活瑣事,有一個交往四年的好男友,好不容易盼望到結婚,卻發現婆婆的控制慾很強,男友在家卻是個十足“媽寶男”,

男友家不缺錢,有房,婆婆希望她婚後相夫教子跟着她上瑜伽、烘焙課,成爲上流社會里的賢惠夫人,這對於近四十歲的女人來說,似乎沒什麼不好。

按照未來婆婆的設定,陳嘉玲發現,那不是她想要的自己。

有多少人敢於放棄這一切呢?

成年人做選擇很容易,放棄卻往往需要很大的勇氣。

迫於壓力生存的時候,會覺得人生很長,長到這份不喜歡的工作要這樣壓抑着生活多久才能結束,會常忘記了自己,翻起從前的照片纔會想起,自己也曾是一個那樣快樂的人。

有時候也在問自己,爲什麼當初要做出這樣的選擇,一個人跑到另一座城市生活,賭氣般遠離熟悉的一切和家人,值得嗎?

值得的點在於,在這過程中,我不斷地成長,打破過往的許多成見,在這裏奮力的紮根想成爲其中的一份子,至少,不再希望成爲這裏的異類。

不值得的點在於,在有限的生命裏,能陪在漸老去的家人身邊的時間少得可憐,甚至有時候也在怕不經意的一句話或者一瞥便成爲最後的遺憾。

在過往的記憶中,陳嘉玲的阿嬤一直是個紅頭髮很誇張也很有活力開朗的婆婆,看很多包青天,比賽輸了在家裏無時無刻面對牆壁哀嚎。

在陳嘉玲第一次對自己的身份質疑,不確定是否爲父母親生,離家出走時,扯着嗓子對着村裏的大廣播喊,還非常大嘴巴講了很多陳嘉玲媽媽生產餵奶的糗事。

有時候也很八卦,想去參加唱歌比賽,在家裏不顧跑調堅持鬼嚎……

印象中她一直富有生命力般咋咋呼呼的,可鏡頭一轉,當近四十歲的陳嘉玲再一次回到家時,她變得那樣脆弱和蒼老,皺紋、花白的頭髮,佝僂的腰,好像年輕還是昨天的事情,只是一晃眼,那個穿着紅裙子在臺上唱着青春的阿嬤就變老了。

直到阿嬤臨去世前,她才告訴陳嘉玲,她當了一輩子陳李月英了,她當了一輩子阿公的老婆,阿玲的阿嬤和阿玲爸爸的媽媽,她也想再做回李月英了。

在阿嬤那個年代,女人在出嫁後意味着附屬,加上男方的姓,依附男方生活一輩子,她也會偶爾羨慕陳嘉玲,因爲未婚,還可以繼續自由地做自己。

作爲女孩子,陳嘉玲從小接受的教育是傳統的女德,是“男女授受不親”,長大後的陳嘉玲第一次做自己也就是在填寫志願的時候選擇了離家很遠的臺北。

在臨走前,陳嘉玲的爸爸拿着錄像機發動全家錄了好多話,那些細細碎碎的話現在看起來就像自己的爸媽對自己在外的囑咐一樣。

媽媽因爲志願的事情生氣,表面上嘴硬不說話,還是在晚上偷偷起來打開錄像機,一一地說準備了些什麼,阿公會珍藏陳嘉玲小時候寫過的、畫過的一些字畫當做寶貝一樣,不管相隔多遠,家人的惦念永遠是最寶貴。

陳嘉玲之所以能夠勇敢的放棄原本四年馬上步入婚姻殿堂的感情,離不開從小家人給她的愛作爲底氣。

她確實不夠出衆也不夠優秀,可在短暫的人生中做一個快樂的俗人也沒什麼不好,至少,那份坦蕩的快樂是真正無價的。

很早之前,我一直在掙扎,是走還是留,我想到一個詞“落葉歸根”,接受自己的平凡沒那麼複雜,高處的果子自有站在高處的人來摘,而我,只需要站在自己合適的位置上,盡力快樂地過好每一天就足夠了。

可是,並不是每個人都能那麼幸運擁有和陳嘉玲那樣開明的父母,能坦然接受陳嘉玲的晚婚和弟弟是gay。

我多希望多些這樣開明的父母,明白這個時代,晚婚甚至是另一種形式的同婚,已經不是一件令人難以啓齒的事情。

這個時代在不斷地進步,也在不斷地融合,“快樂、幸福”是永遠不變的主題,變的只是形式和內容而已。

看到最後,我突然覺得,說人生長短其實也不盡然,人生更像是一個在圍着“家”畫圓圈的過程,兜兜轉轉,陳嘉玲還是選擇了回到家人身邊,和小時候的蔡永森還是再次遇見了不是嗎?

陳嘉玲回到了小時候趴在圍牆外看着的小屋,那間小屋裏或許自始至終住着的都是陳嘉玲,只是她活成了小時候眼裏的異類而被當做是“鬼屋”而已。

所以,當長大後的陳嘉玲和小時候的陳嘉玲真正在“鬼屋”相遇,一起粉刷牆面的時候,也是陳嘉玲四十年來第一次與自己真正和解。接受自己的晚婚,接受時間的流逝與人事變遷。

跌倒過重新站起來,忘記傷痛,重新出發,快樂地出發。

擰巴的人生不好過,擰巴的人也不會快樂,如果你問我,在這個世界上快樂重要還是錢重要,我想,我會毫不猶豫地回答你,發自內心簡單的快樂最重要。

人生在形式上是不斷繞圈圈,而在時間上的長短取決於你對待人生的態度,如果你願意,它足夠我們治癒所有的傷疤。

我希望我們既可以像劇裏的陳嘉玲那樣,擁有做放棄這一選項的無畏,在不管在哪一刻跌倒都可以重新站起來的生命力,也可以像陳嘉明那樣,有面對自己與衆不同的勇氣。

放棄虛無的夢想與掙扎,認清自己,就做個快樂的俗人吧,最差又能怎樣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