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氣質裏藏着你讀過的書,愛過的人,更藏着你喫過的刀削麪

從山西到廈門讀書生活了三年,又在歐洲呆了四個月,走了十個國家,吃了不少各地的特色美食,發覺食物裏真正藏着人間百味。

一、食物裏有故鄉 

飲食人類學課上,老師讓大家在黑板上寫出自己最喜歡或者最常喫的幾種食物,我寫的是“蝦餃/蘭州拉麪/剔尖”,老師看到我的答案:“哦,看來這是一個具有多元文化背景的同學”,下面一片笑聲。

老師沒聽過剔尖這種山西特色食物,根據蝦餃和蘭州拉麪先後猜了我來自廣東、甘肅,我都搖搖頭,有兩三個山西的同學回頭看我,目光了然,那意思是“找到組織了”。 

食物就是有這種瞬間劃分人羣的屬性,不需要詢問,熟悉的人立刻就能判斷出你是哪個地方來的或者去過什麼地方,這種判斷往往出奇的迅速和精準。

我給老師分析自己的答案 : 蝦餃是旅遊時喫的,很喜歡,但並不能經常喫到。蘭州拉麪各地都有,清湯浮着紅油,飢腸轆轆的時候最想念的就是一碗熱氣騰騰的蘭州拉麪,但是喜歡喫這些的人很多,不足爲奇。

而剔尖最特殊,它又叫撥魚,是山西的一種麪食,和好麪糰之後用筷子或者其他器具剔面下鍋,面兩頭細,中間粗,細長梭子形狀,能說出這個名稱的基本是本地人或者至少在山西生活了一段時間。 

二、山西人的血液裏流着刀削麪

聽了我的介紹,老師說,那看來剔尖和刀削麪差不多啊,我歪歪頭想了想,沒有反駁。但在我心裏,剔尖和刀削麪不是一種食物,它們手法相像,只是用的工具和麪的形狀不同,但我總覺得這不同不僅僅在於形狀,可讓我說,我也說不出是哪裏,大概它們對我來說對應着不同的生活場景和心理期待吧。

本地人似乎總會不講道理地堅持一些外人看來並不嚴重的區別,如果不是山西人,不會把面分成拉麪、扯麪、刀削麪、刀撥面、剔尖、貓耳朵等等,不都是面嗎,還能翻出花兒來?但對一個地道的山西人來說,每一種面的視覺、口感、適合做早餐還是午餐、與其他食物或調料的配合都有着微妙的規定。 

在學校食堂吃麪,總是四五種,兩種泡麪(一種成塊的,一種散的)、一種粉、一種手工面,有時還有擔擔麪。廈門的飯店把手擀的全部叫做手工面,切的、削的、擀完用機器壓出來的都一樣這麼叫。如果沒有圖片,其實很難想象出這碗麪具體的樣子和口感,但在山西只要聽面的名字就可以判斷。   

平時我們並不會注意這些細節,但如果有人打破了這種規則,就可能會變得有點龜毛。食物中有太多我們享受慣了卻沒有深思的趣味,而食物的特定法則早已不知不覺融入到我們的血液之中。

三、西紅柿也是柿子 

再舉一個栗子,有一次我和舍友提到柿子,在臨汾的土話裏,柿子除了黃色的甜柿子(見下圖)還包括西紅柿,西紅柿被我們叫做洋柿子,簡稱爲柿子。但是舍友不能接受這種叫法,堅持黃色的纔是柿子。

我查了百科,舍友說的確實是對的,但即使我知道了他們的區別,仍然很難改口。 這樣的地方性知識放在規範的語詞定義裏是不準確的,但它們在我從小耳濡目染的地方文化裏卻具有絕對的正當性。

語言外殼最初不過是人們約定俗成的東西,要真論證起來,是無所謂正當和精準的,只有語言所指代的東西才和我們息息相關,構成了我們理解的客觀世界和生活文化。

四、家鄉會在喫飯上賦予你小小特權

1.南米北面

如果是在重慶喫飯,小飯館點條大魚,加些配菜,免費盛米飯,幾個人搭個夥,花上百十塊錢無論如何喫飽了。吃麪的話就比較尷尬了,湯麪多見而炒麪少見,最多的是麻辣燙,也可以做主食,總覺得喫得不紮實。   

如果是在臨汾,中小麪館到處是,除了面還有炒菜和酒,一人一碗麪,再加一個肉菜、一個涼拼,一瓶酒,不過五六十元,就是很舒服的一餐了。一個人單點一碗麪,六七塊也能填飽肚子。喫米飯就只能點二十元的蓋飯套餐,或者單獨點米飯和菜,米飯按小碗付錢,可能兩三碗才飽。 

現代飯店提供的食物已經不大受作物的地理位置影響,但北方面賤、南方米賤的傳統卻依然被保留下來,這更多的是一種潛意識。 

這種潛意識還體現在我們對不同食物的認可程度,比如讓我們喫歐洲的食物,雖然有沙拉、麪包、肉丸,明明各種營養都不缺,可總覺得好像沒正經喫飯一樣。 

2.家鄉與外地喫飯的區別 

此外,在外地喫飯除非是旅遊的時候會喫一些很有名氣的當地美食,其他時候,常常會選擇去那些標準化的地方喫飯,比如沙縣小喫或者麥當勞,避免踩雷。但是在家鄉不同,隨便進個小飯店,根據經驗大致判斷下飯店的水平和口味還是很容易的。     

當然,你還會掌握很多小tips,比如誰家的混炒會放更多的花生碎,誰家的紅油辣子味道最香又不嗆嗓子,誰家的刀削麪削得最薄口感最好。我常去吃麪的地方,大叔做刀削麪,人站得離鍋還有段距離,在他的掌控下面照樣連成一線依次跳入鍋裏,削出來的面片一般薄厚,整個過程行雲流水。 

有次時間很晚了,我走入麪館裏點了一小碗麪,端上來面卻在碗裏堆成了小山。老闆娘,笑道 : 姑娘你是今天最後一個客人了,就把面全給你下上了,你多喫點啊。 

標準化的飯店即使倒掉也會保證每碗麪的口感和分量相同,安全但是沒有驚喜。而小飯館可能偶爾少了點面,那就給你添個雞蛋,或者食材準備多了免費送一點也是有可能的,這是大飯店嘗不到的溫情。

五、飲食文化具有流動性

地緣文化,很大程度上是通過食物建立的,這以食物在區域內的流動性爲基礎。和一個不認識的人建立友好關係的最快方式是什麼?請他喫飯,嘮嘮他們那旮沓的美食啊。 

還是以山西爲例,山西有很多他省傳來的飲食,比如早餐的河南水煎包胡辣湯,西安的涼皮米線肉夾饃,東北的烤冷麪麻辣拌,還有全國人民都喜歡的蘭州拉麪、雲南過橋米線、黃燜雞米飯等等。

沒到雲南喫過過橋米線,沒到蘭州喫過蘭州拉麪,去過西安但西安涼皮和我熟悉的那種口味完全不同,這並不影響我喜歡家鄉並不正宗的過橋米線、蘭州拉麪、西安涼皮,它們雖然是外來的食物,但早已經融入到這個城市的口味和文化之中,至於本來是什麼樣子,反倒不重要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