築基班第4次課程複習收穫

基礎心理學學的是心理過程、需要動機、能力和人格。

需要幾乎所有的行爲都受需要的影響,做事的動力和動機一定受需要的影響,如果他不需要,你再怎麼努力也沒有用,但現在的孩子很多時候他是不需要的,他不缺少。需要是有機體內部的一種不平衡的狀態,他缺了纔會需要,現在他的孩子我們給的太多了,不但多而且非常多,從小就給到太多太多結果他都是厭的狀態,不是缺而是厭,所以到一定程度之後就特別容易厭學,現在厭學的孩子太多了。

孩子越用越有用,用的過程中他會有參與,他纔有參與感,跟他有關係就會缺,內心就會有需要,而不是我們主動的在後面追着攆着,就像小的時候喫飯的時候老人喂孩子一邊追一邊喂越喂的孩子越容易挑食,厭食,爲什麼他不缺呀?硬給他他才喫,要想讓他喫的更多怎麼辦?也就是說不給他零食,然後喫飯的時候餓着點,反而喫的更多一些。

我們學習也是這樣,要着量而食,不要喫得太多,喫太多把自己累得不行了,心裏就不缺了,一樣的道理,我們要學會給自己生活留白,照顧好自己。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於愛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需要馬斯洛和羅傑斯是人文主義的兩個代表人物,馬斯洛提出需要層次理論,羅傑斯提出人本主義療法。

一般來說需要的層次越低的動力越強。喫喝拉撒睡生理需要得到滿足以後,就會考慮安全的需要,再往下來就是歸屬感:比較溫暖,層次是一點點的往上走的,先滿足低層次的需要理論,我們能活下來,然後再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方面的追求歸屬與愛,尊重。

但自我實現的需要很多人不一定這樣想過,更多人追求的是有錢有權,至於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麼,哪些方面給自己帶來更大的成就感,並沒有人更多的去思考,所以能自我實現的人就特別少。

關於系統觀,我們通常是會認爲外界的影響我們,那其實很多時候我們也會影響外界,我們需要提升自己而勞動整個系統,當我們通過不斷的學習成長,我們的能力足夠強了,我們就能更好的去影響身邊人影響到我們的家庭系統,影響了我們的單位系統,最終還是自己不斷的學習成長自己非常的重要。

在心理學專業的道路上,除了不斷的聽課看書,寫分享實操被做諮詢,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是不斷的覺察自己,尤其是自己有情緒的地方,因爲這些就是觸動了你的需求,或者是說你在這一塊有需求,但不一定有滿足這樣的地方,也就是我們比較看重在乎的地方,需要情緒看重,這些都是連在一起的跟認知也能連到一起,所以焦點解決就特別看重去探討這方面的內容,你自己怎麼看呢?怎麼想啊?怎麼感受啊?那就是探討認知的什麼感受,就是探討情緒的跟他探討在乎的是什麼,就是探討需要的。

好多人不清楚他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如果一個人在更多的時候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那麼就會更有方向和動力。也就是說我們要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不斷的去覺察內省。

關於目標,我們要關注當下的一小步。如果我們光盯着大的需求大的目標,我們求而不得,這時候就會有很大的情緒,這個情緒會導致惡性循環,結果我們就得不到我們想要的,所以怎麼辦,關注已經得到的部分,已經做到的部分優勢資源,當下可以做的行動,可以乾點啥,然後走下去還要學會與問題共存。去關注已經得到的部分,然後看做點什麼能讓它多一些,這樣的狀態就會更好。

動機跟哪些因素有關?

1動機是以需要爲基礎的,沒有需要就沒有動機。

2,跟情緒有關,那麼在講影響孩子動力的時候,一般要做的四要素:情緒,關係,成就感,希望感。

3,內驅力是內部的缺少,

4,誘因就是外界的環境。

很多時候我們容易以偏概全,加上找到自己這樣的一個認知偏差。那我們需要去做的是什麼呢?

就是具體化。我們具體的要跟他聊,他會發現他其他的功課還不差,也就英語差數學差,而且數學通過補習成績也已經上來了,就一個英語差,英語也不是所有的真差就語法跟不上,單詞的量不夠,語法差,單詞不夠也不是他不行,是小的時候沒學過,底子薄不太能跟得上也不是學不會,這一塊怎麼補,他也發現了,聊了聊,發現外界環境並沒有那麼差呀,接下來就知道怎麼做了,動力也有了,學習狀態也就不一樣了,成就感就出來了,動力就有了。

在陪伴的過程當中,我們要講究順勢而爲不能跑得比他快,不能比他更積極,更主動,更智慧。更多的是貼着他走。

雲手三步法,第1步是要先接住,然後順勢後退,再順勢回推。

能力和人格能力是完成一件事情必須具備的心理品質,如果不具備就沒有辦法去完成,我們前面講的能力,晶體的液體的治理也屬於能力的一部分,一般到20歲之前記憶是不錯的,20歲之後記憶力下降了,不過到了一定年齡記憶力下降了,我們的晶體智力,我們的經驗一直在上升,我們在做諮詢的時候就可以更通透,更理解,這些都是好事,但每個人的能力不一樣,我們不要去比較。

人格就是指的是一個人的脾氣和秉性,江山易改,本性難移,說的就是心裏的人格,人格都是通常穩定的,如果一個人的人格狀態不穩定了,可能這個人就有問題了。

人格是氣質和性格的綜合體,氣質是先天的,脾氣沒有好壞之分,有的人反應快有的人反應慢,沒有什麼好快,這就是氣質。而性格有好壞之分,性格是後天做事的態度。也就是說氣質是先天的,而性格是後天的。

氣質有膽汁質,粘液質,多血質抑鬱質。

社會心理學,社會功能,就是工作生活學習和人際交往,他在社會中所需要的功能是否健全,社會角色需求能否完成?

問題不是問題,處理問題不當的方式導致了問題。焦點主張正向面看不同的視角,其實也是改變認知改變對這件事情的看法,重新去理解,重新去建構,最終達到知情意中的知的變化,幾乎所有的學派就在改變知的變化,哪怕是通過潛意識通過什麼什麼也是達到知的變化,讓他的意情也在發生變化。

行爲B等於F乘以 PE。P是人E是環境。B=f(P,E)

也就是我們看一個人的時候就要直接給他下定義,我們要了解是什麼樣的人,在什麼樣環境下有了這樣的行爲。所以我們要保持一個未知的態度,我們瞭解一個人的行爲就需要了解這個人和他處在什麼環境下。這樣我們才知道在他的脈絡裏是什麼,讓他這麼做的,我們相信他這樣做一定有他的難處,有他的道理,這樣我們才能瞭解更多的東西,很多的時候溝通不暢,都是因爲我們只站在我們的角度去以爲,然後導致了溝通出了問題。

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是兩大塊,一塊是個人的一塊是與他人相關的。

個體的也就是我們這個人在社會中一系列的東西,比如人際溝通,人際關係,婚姻戀愛,其他的社會影響,羣體,從衆,社會促進,懈怠,惰化。

個體,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個體,我們都要完成社會化,社會化就是從自然人到社會人的一個過程。我們終身都要社會化,因爲時代發展太快了。

社會化需要完成哪些方面:掌握生活技能,遵守社會規範,樹立目標、理想,完成社會角色。

徐凱文老師提出來的空心病,也就是說現在的孩子沒有更多的目標和理想,其實有的話也是長大後要賺更多的錢,沒有自我實現那一塊的需求,所以他上大學以後可能就沒有了人生的資助和想法,所以導致抑鬱的特別多,因爲他不知道自己爲什麼活着。我是誰?我爲什麼而活不清楚?家長更多的教育就是學習,僅此而已。

所以我們要去思考我們活着的目標和理想是什麼,不要想着我怎麼先給孩子有一個理想,你先想想自己有什麼。活出自己很好的狀態,孩子纔可能受你積極的影響。

自我實現是一個非常好的成就的體驗和感受,這很難實現。積極心理學裏有一個叫高峯體驗,也有個叫心流的感覺。

第2個名詞叫自我也叫自我概念,什麼意思呢?就是我們每個人在社會中都有對自己的評價,給自己的定義也就是我是什麼樣的人,羅傑斯曾經說過,自我概念比真實的自我更重要,你是誰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認爲你是誰?

關於自尊:1,親子關係非常影響自尊。

2,正向反饋。自尊有個公式,自尊等於成功/報復,目標不要定的太高,更多的小步去完成,完成多了成就感就多了,自尊就會高。

3,合理比較。我們要學會恰當的比較我們的幸福語言,也比較我們痛苦也願意比較最好跟自己比,但最好是跑自己的就好了,所以要時刻的覺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