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的覺醒 (1)

認知覺醒1:爲什麼你的意志力總是失敗?

   這是一本關於認知的書,爲什麼我們做事總是急於求成,耐心真的是要咬牙堅持嗎?怎麼克服三分鐘熱情和打雞血這種情況,如何保持專注度,好讓習慣能夠持續下去,這本書都會給你答案,他的副標題叫做開啓自我改變的原動力,所以這是一本叫教如何你如何改變,如何把之前學到的知識運用於實踐,改變人生軌跡的書,作者是周玲,自媒體人,作家,她的文章經常被人民日報這些官媒所轉載。

   這本書的邏輯是讓我們認識大腦,然後瞭解潛意識和元認知,再講專注力,學習力和行動力,情緒力,然後具體講怎麼改變,分爲五大方法:早起、冥想、閱讀、寫作和運動,我想再加一個就是思考。

   作者上來說,我們現在科技發達了,很多東西都可以更快的傳遞,但是有一樣東西,始終無法傳遞,這就是心智,通俗的說,心智就是我們看待人和事的態度,以及由此做出的判斷和選擇,每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都是自零開始,最後慢慢發展成了不同的習性,習慣,模式。每個人都會天然的追求簡單,輕鬆,確定,舒適的生活,支配他們的喜怒哀樂,大部分人都會在求學,工作,婚戀的軌跡上成長,一開始大家都對自己的未來滿懷信心,越是無知,就越是自信,孩童時代家長都認爲自己的孩子能改變世界。隨着上學,家長和我們個人,都會逐漸接受自己是個平凡的人,我們會越來越覺得,自己對於這個世界無能爲力,夢想和現實的落差越來越大。

    只有一小部分人,可能會幸運,他們會在適合的年紀,跳出自己的成長陷阱,走到所有同齡人的前列,然而很快他們也會遇到瓶頸期,想勤奮,但是也總是抵不過惰性,想努力,卻總是陷入低效的生活狀態當中,你可能讀過很多書,但是基本放下就忘,多年的努力,也都白費,看不到自己的任何進步,出現了越努力越迷茫的情況。作者稱之爲,醒着的睡着的人,意思就是說,讓自己處於一個隨機狀態,並沒有積極的去改變什麼。作者說她曾經也是這樣的人,對於本職工作很投入,但業餘時間都被不動腦子的事情所佔據,熬夜,聚會,打發時間,睡覺,打遊戲。她曾經一度認爲生活本來就如此,這種生活也會一直持續下去,直到有一天,意外發生了,他身邊兩位要好的朋友,命運發生了鉅變,她雖然沒說是什麼意外,但我覺得估計應該是下崗或生病一類的,那時的她開始反思,如果這些意外發生在自己身上,剝奪她現在的工作,那麼自己還會什麼?對於這點,我非常認同,每個人都應該反思自己,假如現在的工作沒了,你該如何謀生?你還會什麼?如何產生收入,養家餬口。作者就是在這時候倒吸了一口涼氣,因爲她突然發現,自己確實什麼都不會,從那時候開始,一股焦慮的情緒開始油然而生,她必須要開始改變,所幸意外是假設的,現在開始還並不太晚。

   於是他廣泛涉獵知識,從腦科學,認知科學,心理學,行爲學,社會學,全都在研究,慢慢的解開了願景覺醒和方法覺醒的祕密,知道了如何激發和保持自我提升的內在動力,然後開始醉心於寫作,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在個人公衆號告訴大家,從此她也多了一個成長諮詢師的頭銜和身份,慢慢形成了一整套的認知訓練體系。 

    無論你從事什麼職業,什麼年齡,扮演社會什麼角色,她都能對你有所啓發,特別是對於那些缺乏耐心,急於求成極度焦慮的人,這本書可以幫你掌握學習方法,修正積極的心態,然後讓你豁然開朗,實現逐漸進步的人生。其實能夠刷到我這篇文章人,都應該是積極上進的年輕人,那麼這本書,就爲大家提供了串聯知識和行動力的方法論。

     下面我們進入本書的正文,先來了解一下自己的大腦,人的大腦分爲三重,一個是本能腦,原始的反射模塊,幫助爬行動物對於環境做出的本能反應,應該說動物都應該具備這個能力;第二個叫做情緒腦,在哺乳動物中,猴子被視爲觀察對象,所以情緒腦也被稱之爲猴子腦,擁有情緒腦的動物顯然跟高級,也是進化的結果;第三層大腦是理智腦,或者叫做理性腦,屬於靈長類動物時代,比如我們都知道蛇屬於冷血動物,農夫與蛇的故事大家也都知曉,其實蛇是典型的爬行動物,是沒有情緒腦的,所以你對它再好,它也沒有善惡之分。

    本能腦和情緒腦,相比於理智腦看起來低級,但是他們掌管的是潛意識和生理系統,他們的運算速度極快,能夠達到1100萬次每秒,而理智腦高級,但運算速度慢,只有40次每秒,相比較起來簡直弱爆了,理智腦耗能還極大,比如你思考和學習的時間一長,是不是就覺得腦仁都疼。

     那麼結果就來了,爲了節約能耗,人類就會盡量減少理性的思考,而更多的選擇那些不動腦子的娛樂和消遣,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目光短淺,即時滿足,這也就成了人類的默認天性。很多時候我們做不成事情,並不是因爲意願不夠強烈,也不是因爲意志力不足,而是因爲默認天性太過於強大,比如減肥,每個人都迫切的希望減肥,我也曾暗自下定決心,一定要練出八塊腹肌,練出翹臀,但這事太難了,確實堅持了一段時間,有那麼一兩塊出來了,臀也翹了,但堅持不下去,後來就放棄了,現在所幸爲了健康,爲了增加自我免疫力去鍛鍊,每天該喫喫,但也得喫得健康。平常躺着,肯定要比去健身房更舒服,這就是身體被本能和慾望所劫持了。但我不這樣認爲這樣就能舒服,人要是能夠持續的做某件事,突然有一天不做了,心裏總感覺缺點什麼,或者自我的負罪感就油然而生。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陷入了明明知道,但就是做不到,特別想要,但就是得不到的怪圈。這其實也就是我們講的知行不一,誰都知道讀書對自己有好處,但卻總是堅持不下去,然後還給自己找各種藉口,比如我今天太累了,我照顧家庭已經沒時間了,我在上他的課程等等,我麼找藉口的樣子,像極了幾歲的孩子,上課沒聽講,考試沒考好的樣子,所以你可以想想,你的孩子跟你說,昨天回家太晚了,我就沒做作業,你是啥心情。

    還有一直情形就是,我們用大多數的表現,來給自己開脫,比如別人都在玩手機,我此時看書是不是不太合適,別人都去喝酒了,就我不去,會不會顯得很嘚瑟,其實所謂成長,就是克服天性的過程,人,生來混沌,也就是一開始我們的理性腦過於薄弱,我們一開始就能在本能腦和情緒腦的控制之下,逐漸成長,才能逐漸擺脫他們的控制。但是這種事,很多人窮極一生也無法做到。比如我母親就是很典型的家庭婦女,怎麼想就怎麼說,怎麼自己舒服就怎麼來,她從不考慮別人的感受,也從不知道理性該怎麼解,她也不想改變,因爲她覺得這似乎沒什麼不好。當然,這主要是因爲她長期脫離社會的原因,如果出現在宮鬥劇裏,這樣的脾氣秉性,肯定活不過3集。

   那麼我們到底靠什麼,從之前的習慣中跳出來呢?其實並不是自控力,而是靠知識。單純依靠自制力是非常痛苦的,比如小孩,你越是讓他幹,他就越不想幹,最後效果非常差,你強監督,也沒用,跟何況讓她自覺自願呢,這是因爲本能腦強大的運算能力,遠快於理智腦,所以正面衝突的時候,理智沒有一點勝算,一定被按在地上摩擦。所以我們要改變習慣,必須要提高認知,從而釋放一個更大的本能出來,比如愛喫甜食是人的天性,你讓他改變幾乎不可能,但是得了糖尿病,求生的本能就會大於喫甜食的天性,然後你就很容易戒掉甜食了。減肥也是如此,控制飲食太難了,但有一次嚴重腹瀉,什麼都喫不下,結果一週時間減下去了10斤,因爲對於腹痛的恐懼本能,戰勝了嘴饞的本能,再說讀書這個事,誰也堅持不下去,因爲大腦耗能嚴重,肯定還是打遊戲看電視舒服,但是當你發現讀書的好處了,因爲讀書讓你擁有了大量的知識從而升職加薪了,或者完成了重要績效之後,你就會產生一種趨利的情緒,俗稱叫做見到好處了,你纔會逐漸愛上它,就跟打遊戲一樣,你愛玩這個遊戲,一定是你玩的好,天天被別人虐,你肯定早就不玩了。

   作者有個比喻,理性腦就像一位經理,他不能開除掉本能腦和情緒腦那兩位員工,也不是要跟他們的對抗,更不是親自上陣,而是要提高認知,運用策略,讓這兩位員工踏踏實實的,心甘情願的把活幹了。

.........

未完待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