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50講》 聽書筆記

陸陸續續聽了一部分熊逸老師的佛學50講,有一些零星的筆記,記錄在此。

1 佛學在我看來並不是確定的一堆知識,好像數學物理學公理定理一樣確定,不是那樣的,它是不斷髮展變化的,很多的佛學經典也不是真的是佛陀說的,最早的佛經也是弟子根據記憶編寫而成的,後來的很多的佛學經典是後來的高僧根據自己對佛學的理解,當時的社會政治環境編寫的。而且各個宗派,觀點還會有差別,甚至互相的對抗,甚至有互相的不認同。因爲佛學思想中也有很多模糊的問題,佛陀沒有講清楚的地方,那麼後來的人們就會對那些問題有不同的理解,從而形成各門各派。作爲一個有學識的人,應該有能力去做一些辨別,梳理佛學發展的基本的歷史脈絡,瞭解佛學的發展變化,瞭解其最基本的思想,而不是認死理,揪着一個佛學觀點或者一部佛經死磕,我們始終是要抱着開放的心態,去學習。

2 佛學思想浩瀚無邊,博大精深。它彙集了很多人對人生,對世界的理解,而且歷史的各個時期,佛教的形態又有很多變化,可能側重點不同,可能修行的方式不同等。佛學經典更是一輩子都看不完,所以學習佛學並不是一件易事。如果不是學習能力強的,帶有思辨開放精神的人,很可能也就只是學着其中的一部分,然後信之,修之了。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會看到各種對佛學和佛教有着天壤之別態度的人。可以在社會上看到一些僞佛教徒。並沒有真心的皈依了三寶並潛行修行,也可以看到非常虔誠的,但也有理解的不全面的。也有對佛教佛學持否定的態度的,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因爲這是一個複雜的東西,個人的理解就非常不一樣了。有點像盲人摸象,個人得出的結論不一樣也就沒什麼奇怪的了。作爲一個識辨能力的開放的學習者,至少要抱着把東西全貌搞清楚的觀點,然後纔可能得出一點點謙虛的意見。對一件事情來龍去脈都還沒搞清楚,因此就不要妄加評論它的好與不好,最好是持保留的態度。 我自己還是希望多讀佛學書籍,多去理解佛法,吸收我自己認爲對的,保留我還不能理解的不能認同的。不過不斷的用歷史的眼光,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佛學。

3 佛學思想浩瀚無邊,是值得去研習的,不過佛教作爲一個宗教派別,我們可以繼續保持開放謹慎的態度。我們就當學習佛學是一種哲學形態,就如你學習西方哲學史一樣,其中包含很多的智慧,闡明瞭很多的人生道理,對過好人生有很多的啓迪,因此是可以不斷的去研習,有好多的思想是值得現在焦慮的人們去研讀和思考的。

4 六道輪迴,苦海無邊,回頭是岸,修行的目的是爲了擺脫六道輪迴,涅槃成佛。這是佛學的基礎認知,樂觀厭世。輪迴皆苦,但要積極修行。人道珍貴,有修行的機會。有些觀點我還不能很好的接受。我只能接受我能接受的那部分,比如世事無常,放下執念,活在當下。會把人生看成更加長遠的事情,而不是糾纏於當下的一時一事不放手。瞭解了佛教的基礎,便能理解有些佛教徒的行爲,因爲他們就是全然認同了佛教的思想,因此拋家舍業的去寺廟修行,對與不對無法論斷,相信了不同的思想而已。

5 對付出有了更多的理解,這是我最近聽佛學講座,看佛學方面的書的一個比較大的感受,付出是生命的重要旋律,而且付出也只是關乎自己,和別人沒關係,付出多少,怎麼付出,結果如何,那是另外一回事,更重要的就是讓自己擁有這樣的狀態,知足,滿足,安心的狀態,是人生的重要目標。在這種狀態下,付出就是自然而然的結果了。照顧好自己的內心,記得付出是人生重要旋律就很好。

5 佛陀菩提樹下悟的道是緣起性空。佛陀爲佛教確立的四法印是一切事物皆無常(諸行無常), 一切情緒皆苦(諸漏皆苦), 一切事物皆無自性( 諸法無我 ),涅槃超越概念( 涅槃寂靜 )。

6 以前其實我自己有很多誤解的,認爲想要信佛,去信就行了,並不需要學習什麼,見了菩薩就磕頭,進了廟就燒香,就是信了佛了。至於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那得看其他的信佛的,聽聽他們怎麼說就行。這可能也是以前的一種方法,古代傳承的一種方法。包括我的一些親戚,也是這樣的,也就這樣信佛的,至於信什麼佛,那好像不要緊。那天陳默說,上學就是鍛鍊思維,訓練思維,沒讀過書的,和讀過書的,只讀過小學的,和上過大學的,思維方式是不一樣的。那麼精神世界也是不一樣的。不同思維方式的人,在看待佛學,佛教的時候,也是有着截然不同的想法和做法,這也是很正常的。因此佛法在傳教的時候,更多要考慮的是普通的老百姓,如何能讓老百姓更能接受,這有時候是需要做一些靈活的額調整,包括教義,形式等方面,我覺得也是可以理解的。

7 從小一路上學上班走到現在,學習這個詞好像更多是指學習技能,學習各種具體的知識,數理化,語言,好似缺少點關於如何過一生的思想學習。年長一些之後,通過看書,思考,會不斷的重複思考這些,於是也會去看各種思想,包括儒家思想,西方哲學,佛學,也挺好。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